1.诗词:复习《独坐敬亭山》,接的字数都对,但是字音不对,不知道又拐哪去了
2.阅读:
①游戏绘本:在这儿哪
②小熊宝宝:午饭,谁哭了,过生日
③噼里啪啦:车来了
④精品故事:稻草人
⑤我会读:神奇的折纸
⑥手指谣:和爸爸玩了十几首
3.妈妈读:
①《有故事的汉字》No.43:川
②《蝴蝶·豌豆花》D20:《村小:生字课》压轴的一篇,超高频的重复字听得呦哈哈大笑
4.日记day64:
内容:在家里,油,不疼,蚊子,大包,呦呦,配图:香油瓶
5.英文磨耳朵D23:《磨出宝宝的英文耳朵》9+10+11+12
6.数理启蒙:今天玩数数已经主动说“每个只能数一次”,数蘑古力、数樱桃、数仙贝、数手指,只是依然数不明白,呵呵
7.成长记:揭肚脐上贴的药对呦来说是个不能承受的挑战,任何鼓励和方法演示都无济于事,最后哭着抱在怀里抹着油睡着了,睡得迷迷糊糊的还想着来摸摸肚子发现药揭下去了还自言自语“没有了”,醒后我们一起回顾感受“确实不疼”,爸爸回家后再一起讲述“真的不疼”,希望可以缓解呦的焦虑和恐惧
妈妈学习,学习力11课(未完):
1预热
①对比
成人:
A.理智版→目标为画的更像
B.好奇版→细节?故事?…→增加认知→画的更像
C.画面外的无限空间(孩子的作品表现更为明显)
小结:画的很像,但很难看出感情
孩子:特点:加+改
关注重点:与自己有关:a.吃/猫;b.关系(和谐陪伴的场景)
小结:为什么学画画(对孩子、家庭的意义所在)→工具、渠道、方法→开心、享受、放松
②总结:
A.扑面而来的画面感受:
a.整体掌握画面才可以自由表达
b.对于小朋友的表达能力而言,画比说和写更早更容易
B.画下来是记住的最好方式:“写下来”只是记录答案,“画下来”会回到当时的情境
C.每个人的画都是自己的心相:
每个人对艺术的解读都不一样,但共性是相同的→
艺术不是工具,是认识、感受世界和表达情感、意向的方式→
无痕教育(孩子体会和感受更多)→
在绘画和音乐方面更突出→
可以和孩子一起学
2绘画三误区
①情感的流露:大幼以下不建议送机构
A.机构教学:机构重点在于短时间内教更多信息,而不能在放松的情境下自由表达,相反会束缚表达,孩子容易有很多顾虑
PS:课后讲画
a.孩子努力向世界解释自己的画→以后更倾向于画更多具象而不敢画模糊的线条
b.单纯罗列式的解释画面不如分享情感
B.家庭引导:
a.尽量多表达:关于技法,在大班前无需过多关注
b.重点是情感:表达带情感,孩子讲画时也以情感为先,而非“看图说话”(引导方式不同,后者兼顾逻辑)
C.多接触才能多感受,多了解才能多发展,想象是建立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想描摹自然就多接触自然
技法容易提升,创意思维却不易被唤醒,最悲哀的是有技法时却画不出来了
②事物的认知:
A.不建议框架简笔画
简笔画:具象到具象,没有抽象概念,关注的重点在于框架组件是否完整,线条是否流畅→更值得关注的是特征,而不是僵化线条的复印
B.孩子的认知规律:先观察实物,再回来借助艺术的线条,做自己的线条抽象→最自然
C.借鉴→激发思考→我要怎么做
模仿→习惯盲从→我要和别人一样
D.方案1:实物照片,欣赏多样化之美,抽象成自己的认知
方案2:绘本描摹,从线条简单的开始过度
建议:西洋画先行,中国画后置
③个性的映照:心理评测→增加焦虑感,影响自我感
方案:任何天性都有两面,适当引导,不为改变,学会调试→当信号,增加亲子沟通
在生理机能无法支持的腕部力量和技巧达到前,不要求孩子线条齐整和涂色在框
当孩子把大脑中最初的想法落实下来,是一个孩子成长当中非常重要的体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