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成绩公布后,微博上一个网友取得了660分的好成绩,在底下一片点赞声中,女孩冷静而疑惑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这些天,我的爸爸逢人就讲自己的女儿多么厉害,我在他的脸上第一次看到了什么是光荣和骄傲。但讽刺的是,在我出生后的很长时间里,一直都在遭受着他的冷眼。半年前我的同父异母妹妹出生时,我在她身上看到了同样的遭遇。我努力了这么久,还是无法去掉父亲的性别偏见。”
父母之爱子,似乎并不总是无条件的,性别、学习成绩、听话与否等等因素都可以成为爱的砝码。看完这个网友的故事,不仅疑惑,父母爱的是孩子本身吗?还是孩子身上的这些属性?
真相是残酷的,《为何家会伤人》一书认为: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天下无数谎言里的NO.1,也是一个懒惰的逻辑。父爱和母爱固然伟大,因为它是人类繁衍和传递爱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渠道。但是,并不是说,一个人有了孩子就自动成了好父母,有了孩子就天然懂得施与无条件的爱,做父母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如何去爱的的课程。
本书的作者是武志红,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系硕士,同时还是一名作家和心理咨询师。曾服务于纸媒,主持《广州日报》的“健康心理”专栏。后来又在贴吧、社区风行的时候活跃于天涯等网络。在当前这个自媒体高度发展的时代,他称得上是一名心理咨询“网红”,微博粉丝数百万加,微信公众号阅读量经常达十万加。《为何家会伤人》一经出版,更是成为心理学畅销书。
《为何家会伤人》一书按照生命的繁衍推进流程,涵盖了恋爱、结婚、孕育、儿女教育、自我情感需求几个方面内容,阐述了中国广大家庭存在重亲子关系,轻夫妻关系,不能很好地处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分离,以及焦虑的家庭教育问题,作者指出了问题产生的机理,并提出独到的解决方法。这是一本了解自我与家的关系,寻求幸福的治愈之书。
一.你不知道的是:把孩子放在家庭C位的爱原来是错的
许多家庭都有这样一种现象:全家上下七八口人围绕着一个孩子打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再加上爸爸妈妈,每个人都把孩子视若珍宝。孩子得到了足够的爱看起来似乎是一件好事,但实际上这种做法正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家庭的长治久安。婆媳矛盾、夫妻矛盾通常就是在这种过度重视亲子关系的家庭出现的。
去年夏天,我的邻居家里就发生了这样一起悲剧。年轻的父母上班去了,将不满三岁的宝贝儿子留在家里由老人照料。孩子很调皮,老人每天小心翼翼,就怕有个闪失。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一天,孩子碰倒了地上的热水壶,滚烫的开水灼伤了孩子的大腿以及生殖器。虽然性命无忧,但那个孩子从此以后丧失了生殖能力。
悲剧发生后,全家都陷入了痛苦的深渊里。指责、埋怨、悔恨的情感交织,婆媳和夫妻间的矛盾到达了顶峰。后来,那对年轻的夫妇离婚了。那个时候,他们的儿子仍然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等待后续的手术。
在他们的关系中,孩子是最重要的,是他们夫妻关系的纽带,一旦纽带出现问题,夫妻也就散了。
《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写道:健康家庭的第一定律——夫妻关系,才是家中的No.1。因为配偶才是那个可以和你携手共度一生的人,而势必要分离的,不是最爱。
把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的家庭不仅会导致孩子的骄纵、任性,还会让孩子学不会尊重和爱你的伴侣,因为你的言行就是他们最好的模仿对象。
如果你是一个爱孩子而轻视丈夫的妈妈,那么孩子势必和你一样怠慢爸爸。受到冷落的丈夫这时就会向外寻求关注和爱,可能是他的母亲,也可能是外面其他女人。
而只要他开始寻求,结果都是不尽人意,婆媳矛盾会激发,夫妻感情也会产生危机。而我的邻居,如果他们把夫妻关系放在家庭的首位可能就不会导致离婚,孩子被烫伤是既定的事实,但更重要的不是夫妻同心,携手度过难关吗?
二.那些向父母过度索取金钱财物的孩子其实是因为爱的渴求不满
湖南卫视有一档亲子交换节目叫《变形记》,城市问题少年和贫苦地区农村孩子进行一段时间的生活互换,通过体验彼此的生活来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无一例外的是这些城市少年都是家境富裕,父母平时忙于工作应酬,而对孩子的关注很少。为了弥补陪伴的缺失,父母大手一挥,把大量的金钱、财物送给还在学校读书的孩子。久而久之,财物成了父母和孩子联系的介质,也促成了孩子走向叛逆之旅。
因为缺少家庭的关爱,这些孩子在学校里就更加渴望得到同学的关注,他们挥金如土,送礼物、请客,试图拉拢更多的同学在身边。当友情需要靠财物来维持时,孩子势必陷入对金钱的欲求不满之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随之显现。他们索要的钱财开始越来越多,挥霍更加无度。而一旦父母不能及时满足,家庭矛盾就会爆发。
父母觉得孩子变坏,不理解体谅父母打拼的艰辛。孩子认为父母不关心自己,漠视他们对爱的渴求。
武志红认为:母爱最初是通过过渡客体如奶瓶、乳房来传递的,当孩子的满足感累积到一定量时,孩子救护领悟到,母爱是无形无质的,并不等同于这些过渡客体。然后,如果母爱的累积效应不足,领悟没有发生时,就会导致孩子对一些有幸有质的母爱载体非常执着。比如,带有陪伴和安抚功能的玩具娃娃。
所以如果父母对孩子倾注的关爱不足,一味地用财物来代替陪伴和满足,就会导致财物成了父母传递爱的载体,结果使得孩子形成一种错误的人生观:你不满足我的物质需求就是不爱我。
三.比起解决孩子的问题,聆听和交流感受更重要
当孩子到了青春期,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早恋、网瘾、厌学、叛逆等情况屡见不鲜。这个时候也是家长最容易和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家长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之前乖巧懂事的孩子突然变得不受控制了,孩子苦恼的是为什么家长一直高高在上,永远不能像同龄的朋友一样可以向他们毫无顾忌地打开心扉。
这个时期其实孩子还是渴求和家长建立更深层的连接的,如果家长不注意倾听孩子,错过孩子打开心门的时机,那么可能那扇门就永远关上了。
已逝的台湾美女作家林奕含曾在年幼的时候遭到补习班老师性侵,承受着巨大痛苦的小女孩忍耐多年后抑郁症爆发,最后选择了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而她的经历也在生命消逝前通过著书的方式向大众公开。
书中她隐晦地透露了自己曾向亲人求助的过程,由于羞耻作祟,她旁敲侧击向母亲询问关于学生和老师在一起的看法。她的母亲并没有听出小女孩的话外之音,就粗暴地表态了,母亲认为这样的女孩是不知廉耻,母亲的态度也让林奕含从此关上了诉说之门。可以说,在林奕含的这场死亡悲剧中,父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武志红说:教育孩子的一个原则是,不要只紧盯着孩子的问题,而是要寻找并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
成熟的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去处理孩子的问题,他们会先处理孩子的感受。
孩子作为生命的延续来到世间,其健康成长是每个父母都期盼的事。为人父母,我们经历了十月怀胎的忐忑,照顾幼儿吃喝拉撒的繁琐,教育他成才的苦口婆心。但是一代又一代的父母在施与爱这件事上处理方式粗暴,要么重男轻女,要么溺爱无度,要么任由孩子野蛮生长。爱之于孩子,就像水之于花草,多则涝,少则竭。多关注孩子,觉察他的感受和需求,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是每个父母的一堂心理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