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孩,今年刚上一年级,不喜欢上学,据说最近一连旷了几天课,家长没招了,班也不上了,在家陪着,徒伤脑筋,备受折磨。旁人说起无不一脸惋惜神色,这孩子“没治”了。
真的“没治”了吗?我不敢苟同,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三观还没正,刚刚睁眼看世界,你能要求他具有大人的理智和克制力吗?众所周知,一个刚上学的孩子,刚刚摆脱懵懂的幼儿生活,他的世界里仍然充斥着各种好玩的玩具,美味的零食和亲密的伙伴,初来乍到一个新地方,自然而然产生一种陌生感和恐惧感,即便是一个环境优美,老师和蔼可亲的新所在,也难免不会很快融合进去,这个适应需要一个过程,一段时间。
其实,小孩子适应一个新环境是很快的,他头脑干净纯洁,接受力强,此时的状态就像一张纤尘不染的白纸,你所灌输的内容如同缤纷的水彩,绘制一副什么内容的图画,全凭家长一念之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个“念”是善念,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意,仅有美好的愿望还是不够的,你对孩子寄予再多的期望,赋予再多的要求也无济于事,只想不做,只言不教,又怎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实现理想的目标呢?
三字经里说:子不教,父之过。孩子品行的好与坏,各种习惯的养成,都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花若盛开,蜜蜂自来,你若付出,自见成效。世间流传的一句俗语“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无法弥补家庭教育上的失败”,振聋发聩,催人警醒。
现下不少家长溺爱孩子,在家里,虽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动手染指家务者少数,更不用说上学有专车接送,路上替孩子背书包,雨天帮孩子打伞,动辄嘘寒问暖,孩子有求必应,从小到大,陋习逐渐把孩子养成了一代“巨婴”,四体不勤,头脑简单,社会适应力差,到那时,悔之晚矣。
河南某地有个叫杨锁的青年,四肢健全,年纪轻轻却饿死在家中,原因何在?归根溯源,少时因家里宠爱娇惯,吃饭需要喂到嘴里,家里活不用干,作业不需做,上学甚至需要背着,长大以后好吃懒做,以乞讨为生,最后活活饿死在家中,堪称天下第一懒人。
22岁的青年晨宇,留学两年败光200万,学业无成,整天窝在家里玩游戏,甚至吃饭都需要奶奶喂到嘴里,“巨婴”缘何养成?父母只养不教,给与的只是充裕的物质条件,奶奶无微不至的“照顾”,宠爱,最终养成了现代版的“巨婴”。
全国知名心理专家张聪沛指出,畸形的宠爱容易使孩子性格变得偏激,并与社会脱轨。高质量的陪伴才是教育的真谛,现在不少父母选择用物质取代陪伴,由此导致问题层出不穷,使得孩子就像一个“巨婴”,不具有任何生活、生存能力。“孩子长大后出问题,一定是父母种下的根源。孩子的成功与否,与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正确息息相关。” 人生最有效的投资是对孩子的教育,而最有效的教育是父母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