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行走在语文要素的践行之路上
——听王崧舟老师《好的故事》一课有感
王崧舟老师是我的偶像,多年来一直默默追随暗自仰望的偶像大师。多年前,为了跨省参加拱宸桥小学的教研活动,我不仅接下了学校公开课任务,还颇有心机地将公开课上课时间定在了自己生日当天——庆功宴时便特意当着校长面许愿:“明年我要去拱宸桥小学看我的偶像”。结果自然如愿以偿,当然代价是后来又接了一堆任务,但这任务,比任何时候都接得心甘情愿。
因此,今年暑假,王崧舟老师的公益网络训练营链接一出来,我第一时间开启了报备学校,然后组团、报名、学习。
诗意语文的课堂我追过很多节。《天籁》《桃花心木》,更早的《慈母情深》《枫桥夜泊》……光《天籁》一堂课,我就在三省三地的现场听过三次。也因此,先生的课堂对我的专业学习有了很多的引领——我明确自己的起点差距,更清醒地认识到需要积淀,需要深入扎实学习。
今天的课堂,让我看到了全新的诗意课堂——是语文要素与诗意课堂的完美融合之下的诗意课堂。我从来不敢想象,诗意与语用可以如此完美地结合!
《好的故事》一课中,王老师以课后习题入手,看似倒推地教学,以题目入文解读文本,实则亦是一种鲜明的学习方法的引领。于我们而言,则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引领。我们常说,部编版教材,抓住了课后习题,文章的重难点就不会偏颇。你看,王老师就以此入手,来走进文本。直接以两个习题有层次有梯度地引领全课,再将课后的资料与自备的资料相结合理解文本重难点,这样给了我们一个极好的示范。
第二,他紧紧围绕着单元语文要素的教学目标,一一落实到了细处。五次“借助资料”学习文本,不是随意的设计,而是各有目的,层层递进,而又相互影响的。“云锦”的资料引入,颇为纯粹,补充知识,文化传承理解;而后面呢?第二次资料引入在列出课后第二题之后,目的转向把握文本的主旨“希望”一词上,这是思维的提升与发展,与前一个“云锦”比起来,层次立显,坡度立现;紧接着再把时代背景带入课堂,此时,已经不是聚焦于文本中的主旨了,而是探寻文本背后的原因了,属于“知时论世”了!此时已经跳脱了文本,去探寻文本背后的社会环境,学生在深入了解了文本的历史原因之后,王老师话锋一转,转而又回到了文本,开启了寻找“文中对于当时环境的暗示”上来——多么精妙的设计!深入了解后,还不够,还要让学生学会实践,到文本中,寻找当时的环境暗示描写,如此反复地起承转合,如此不断地超越提升,孩子们便在这样的课堂中不断拔节生长着。
然而,这还不是最后的指向,还有更大的惊喜在后面。孩子们找到了各处“暗示”之后,王老师以一段极其简短的视频插入课堂——了解了环境之曲折阴暗,先生的希望之执着,再出现先生的声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此时此刻,“知人论世”的课堂已经无限延伸。这哪里是1925年的先生呢?这已经贯穿了先生的整个生命,已经镌刻了先生所有的思想!更绝妙的是,王老师让学生来回答:“既然现实如此黑暗,生活让你如此苦闷,如此怅惘,如此孤独,你为何还要苦苦寻觅美的梦境,为何总是记得这样一个好的故事呢?”学生的小练笔练习便是回顾鲁迅先生的一生,深入到先生内心深处的一个过程。此时此刻,课文已经全然走进了学生的心中。然后,王老师还让孩子们把自己代入成鲁迅先生:以“我”代替“先生”“他”,直接化入自我,一个字的转变,便是那点石成金的神笔,孩子们已然成了鲁迅先生,风雨飘摇中永葆希望的先生!
如果你以为此时课堂的精彩已经到此为止了,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最精彩的永远在后面——从鲁迅先生永葆“好的故事”的希望到你也可以永远拥有“好的故事”,尽管你会遇到生活的苦闷、烦恼、怅惘……此时此刻,任何语言都无法概括这一节课孩子们的所得所悟了!
我想若干年后,他们应当还会记得,那一次公开课上,有一位老师告诉他们:面对生活的苦难、烦闷、怅惘,我们都要永葆“好的故事”的希望,坚信而坚定!
王老师的课堂总是这样——从来不是局限于一堂课,他的课堂会不断延伸生命张力,影响听课者,不管是学生还是观课老师的整个生命。他的课堂,从来都不仅仅,只是语文课;而更是一堂带着诸多生命感悟的启程之课,是语文殿堂深处一件瑰丽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