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强度高,人们心理压力大,不免会出问题。
走进精神病人的心里深处,用另一种方式或许能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直面自己的伤痛来疗愈我们自己内心的脆弱和疼痛。
一颗玻璃心引发的岁月神偷
书里讲了这么个精神病患的女青年,二十多岁,她总是蹲在桌子底下,把自己藏起来,表情极度惊恐。看这描述,像是个惊吓症患者,但却患有的是被害妄想症。她幻想有一种人,手掌上有四条横纹,以双手拍别人肩膀的方式偷走别人的时间。偷时间的人,自己会显得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而被偷走的那些人就会显得衰老了。
听起来,很可笑。连作者采访完了,都有一段时间忌讳别人拍他的双肩呢。
其实,这就是一颗玻璃心的典型症状。
玻璃,一碰就碎,顾名思义,玻璃的心,一挨就痛。
玻璃心的患者就是那么易受伤,那么脆弱,那么容易被别人的言行左右自己的信念,那么喜欢胡思乱想,幻想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论,极端了,就会和这个患者一样。
偷时间这个自己吓唬自己的玻璃心悲观臆想。不过,倒让我想起了早年有个香港电影叫《岁月神偷》的,一看就是个标题党啊。
要说老天还是公平的,因为他给世上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谁都有一天24小时,不偏不薄。
日日往复,月累积,岁渐长,时间就成了岁月。
时间猝不及防,岁月一去无返
与其像玻璃心那样感叹韶华易逝,给自己徒增烦恼,倒不如积极地投身岁月光阴,珍惜当下,把握当前。
毕竟人生的路都是每个人自己走出来的,即使世界有时会以痛吻你,但选择哪条路的主动权还是在我们个人自己的手中。
同理心变成同病人
还有个案例是一个精神病人,本是个精神病医生,因常年与病患打交道,走进病人的精神世界,逐渐认同了病人的世界观,不幸也成了病人。
这个案例最一开始听起来也会觉得蛮搞笑的
但一细想,又觉得挺可悲。
这个精神病医生指出,一个人精神方面出了问题,不会是被同化了,更多时候是因为他们自身的潜意识里就有这些方面,跟病患接触久了,自己本身的这种潜质又被放大了。于是就有了患病的症状。
她说,其实很多的精神病人和心理障碍者都存在着一种极端化的表现,你不能说他们有病了就不是聪明人。
他们往往就是聪明人,而且是超出我们理解能力的那种聪明。
就像麦家的《解密》里严实说的,天才和疯子是一种高度的对立,天才和疯子就如你的左右手,是我们人类这个躯体向外伸出的两头,只是走向不一而已。
我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也看过麦家的《解密》,你看这书名,再看严实的话
严实也说:知道疯子的病根吗?天才的失常与疯子同出一辙,都是由于过分迷醉而导致的。天才和疯子在构造方面是如此相呼相应。
这种专注的状态正是我们常人所缺少的。
她还发现,精神病人都有一种矛盾的心理,既希冀于他人关注和关心,又不知如何与他人沟通,于是干脆抗拒。
这个矛盾就是一种孤独感,这一种孤独感,会使人哪怕会觉得后悔,也是会坚持采取抗拒的态度,而且矛盾到嘴里说出来的,和自己心里想的完全相反。
虽然痛苦不堪,但还要尽力地维护着。
其实,我们正常人也一样,我们的骨子里却还是充满着想要被人所了解的渴望,渴望被理解,渴望被人关注。
我想,毕竟我们人类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缘故吧。所以我们要勇敢地打开自己的心,跟外面的世界保持沟通、交流、互动,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同时,也会让自己的世界更加幸福、美满、多彩。
写在最后
跟那位精神病医生一样,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对精神病人的很多观点表示认同,甚至还惭愧,像作者那样“经常觉得我其实就是一个知识并不够渊博、逻辑不够严谨而且信念不够坚定的精神病人”。
比如,有个精神病人说:想象全都是依托在认知上的,想象总是超越不了认知的。
这句话,我就没看出来有什么毛病!我还觉得惭愧呢,我自己怎么没想到过那么高深那么透彻的领悟呢?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精神病人的思想、认知水平都比我们正常人高出不少。
这个听起来,挺搞笑的哈。这也是我读这本书的乐趣之一吧。
生活中,我们还经常打趣一些乐天的人、一些意想不到的话和一些出其不意的行为“智障儿童欢乐多,精神病人思路广”呢。没有贬义,只是他们的语言和行为让我们这些只知道按常理出牌的“正常人”脑洞大开了。
天才和疯子,确实像数轴的两端。都有别于常人的思想,可差之毫厘,就会失之千里。
就像严实说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天才就是正无穷大,疯子或白痴就是负无穷大。而在数学上,正无穷大和负无穷大往往被看做是同一个,同一个无穷远点。
我们不该歧视疯子,“就因为我总觉得他们身上说不定蕴藏着宝贝,只是未被我们发现而已。他们像一座秘密的矿藏,等着我们人类去开采呢。”
所以严实从天才容金珍疯癫的状态找到了打开黑密的钥匙。
严实的一席话也让我找到了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我常想,哪一天我们人类发展到一定高度,疯子说不定也能像天才一样作为人杰为我们所用,为我们创造惊人事业。”估计作者就是抱着这种想法才跑到精神病院跟精神病人对话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