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句话形容《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恰到好处。路遥先生用他质朴的文字,简洁的叙事,现实主义的文学风格,以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中国陕北农村与城镇为背景,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为主线,勾勒出时代巨轮转动下普通人平凡的一生。
家境贫穷难以温饱,弟弟妹妹正值学龄,父亲年迈,姐姐一家也要靠父亲接济勉强活着,眼睛不好使的奶奶,这一家的光景就是个烂摊子,哥哥孙少安为了早点帮衬这个家,主动提出退学回家务农,为的是早点让这个家过上好日子,有句话说的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孙少安也不例外,他是他们村里最年轻的生产队队长,除了肩负着儿子,兄长的责任,他还肩负着队长的职责,他带领着大家拼命多种粮,拼命摆脱贫困。
也正是因为孙少安这种发自内心为他人找想的善良,让他不敢去正视自己的内心,不敢去正视他与田润叶的感情,这朵爱情之花在还未开放之际便已凋零。而这也使田润叶的父亲田福堂对孙少安产生不满,毕竟田福堂是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泥腿子的"。阶级意识从古至今都存在着。于是在少安偷偷实行生产责任制时,身为支书的福堂抓住与当时政策不符这一条,举报了少安,并让他接受批斗。为了撑住这个家,为了让生产队的人过上好日子,少安不得不放弃了对润叶的情感。他无法抗拒这样的命运,只好听命于生活的裁决。
怎样才能让润叶对自己不抱有任何幻想呢?,孙少安想到了结婚,是啊,唯有这样,润叶才会放弃。可是他们家一日三餐都成问题,又如何去支付结婚需要的彩礼钱呢。也许是上天眷顾,他找到了一位不要彩礼的妻子——贺秀莲。如果说润叶对少安的情感炽热如火,那么秀莲对于少安则是柔如静水。
或许这就是生活,它总是以自己的规律运转着。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者实现。
成家以后的孙少安更加努力的奋斗着,他知道这一家人都指望着他。奶奶,父亲,妻子弟弟妹妹,这几座大山像巨石一样,压在这个庄家汉身上。生活啊,生活!你有多少苦难,又有多少甘甜!天空不会永远阴暗,当乌云褪尽的时候,蓝天上灿烂的阳光就会照亮大地。当土地改革之风刮到孙少安所在的双水村时,希望也就降临了。是的,阴差阳错机缘巧合这样的词汇却真实的发生了。
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人民公社过渡到了包干到队,包干到户。农民的积极性重新被唤醒了,是的,那股血肉里的生机如万物逢春般苏醒了,并且疯狂地蔓延至身体的每一个部分,每一个细胞。村里人都渐渐开始过上一日三餐的生活而孙少安的一家还是勉强的过活着,新的矛盾也随之而来——秀莲要分家。
秀莲是位好妻子,她不嫌孙少安的家境贫穷,她相信只要两个人肯拼,日子会好起来的。可是生活却又如此残酷,如果仅仅只是她和少安两个人,要不了多久便能过上"冒尖户的生活"。可是少安还要帮衬这个家,这个烂摊子,是啊,少安是个富有责任感善良且单纯的男人,他希望他能帮衬整个家过上好日子。秀莲心疼他的男人,她希望他的男人能过的好一点,哪怕每餐吃的多一点,每次她偷偷地给少安的碗里多盛一点饭,少安都忍不住训斥她,少安也知道秀莲是为了他好,父母也默许秀莲的做法,像秀莲这样愿意离开家乡不顾他的家境而且尽心尽力对待他的家人,安心过日子的人可以说绝无仅有,只是少安他不忍心让父母,奶奶,妹妹挨饿,他宁可自己少吃一点,多做一点,也要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
人的生命力正是在这样的煎熬中才强大起来的。孙少安知道他的生活不该只是这样,从孙少安偷偷实行承包责任制就可以看出,孙少安他是一个为最求美好生活而永不放弃的人,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精神,即使是经历了砖厂倒闭,他也能再一次站起来。只要不灰心丧气,每一次挫折就只不过是通往新境界的一块普通的绊脚石。人啊,忍、韧、仁……是的,像孙少安这样的人,又有什么能打败他呢?在这本书的最后,孙少安用他多余的存款为他所居住的双水村建造了一所小学,而他家也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唯一让我难过的则是因常年的操劳而患上癌症的秀莲,生活中悲剧与喜剧交错上演,或许这也是生活的必修课。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青!
如果说孙少安是为了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的人,那么孙少平则是一个为理想生活坚持不懈的人。贫穷的生活环境并没有限制他对于学习的热爱,他像只水蛭般汲取着知识的血液,他知道不论是普通人还是了不起的人,都要在自己的一生中经受许多的苦难,在这个世界。即是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这些平凡的世界里,也没有一天是平静的。
像每一位正值青春的少年一样,孙少平也陷入过爱情的漩涡。郝红梅,一个家境与他相仿的女子,他们两个因贫穷而敏感的自尊心而相识,却也因为贫穷而分开。是的,贫穷使郝红梅意识到像她这样家庭成分不好,念完高中只能辍学的女子,要想改变家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唯一的办法便是嫁个好人家。于是她看上了班上的干部子弟顾养民。不可否认,孙少平与郝红梅之间是存在过爱情,郝红梅出于怜爱,同情爱上了孙少平,这是一种怜悯别人,也让别人怜悯自己的情感。但是这种情感终究不是郝红梅所希望的爱情。她要的的是像一个顾养民那样有着良好家庭背景的男人,能够改变她的家境。任何人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追求去生活,尊重他人的选择并予之祝福。
青春之海泛起浪花然后归于平静,生活也是如此。在经历了这件事后孙少平又回归了每日的学习生活,虽然还是吃不饱穿不暖,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在书籍的堆积下越发的广阔起来。他再也不会因为自卑而偷偷躲在供水房吃饭,而是更加自信的站在阳光下。
因为他自身的改变,他也赢得了一次去县城的机会,也和田晓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次县城之旅改变了孙少平对于世界以及生活的看法。他想去过一种不一样的生活,他不想一辈子只是个农民的儿子,他想去看更广阔的世界。
但生活却给了他上了一课,由于家里劳动力不足,光靠他哥孙少安和他爸两个人实在难以支撑一家的开销,再加上哥哥孙少安结婚时借的外债,家里急需第三个劳动力来帮衬。于是在高中毕业,孙少平便回家务农。
即使如此在孙少平的体内,依旧隐藏着一种不安分的力量,在某个时刻,它将爆发然后吞噬掉孙少平的灵魂。在经历了从农民到知识分子再到农民的身份转变后,他在也无法抑制自己,他要出去闯一闯,去见更广阔的世界。他和父亲与哥哥告别后,背上一个破旧的羊口袋离开了双水村,这个他生活了近20年的世界。
他先后做过搬石匠,小工,基本最累的活他都做过,即使如此,他的内心依旧是充实的,他正在向着他所期望的世界走去。在打工的这段时间,他也从未放弃学习,一有空便端起书本一个人静静的坐着角落里阅读着。对孙少平来说:生活应该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对于生活理想,应该象宗教徒对待宗教一样充满虔诚与热情!
在闯荡期间孙少平又遇见了他的高中同学,田晓霞,曾经与他一起经历过文学熏陶的朋友。孙少平很高兴他能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遇见曾经的旧友。而田晓霞也很高兴能在这遇见孙少平,她曾一度担心孙少平会成为那种只知道吃喝,偶尔赶赶集,买几个猪娃娃的农民。幸运的是孙少平并没有成为那种人,她一直都觉得孙少平的身上有着一股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气质。是的,孙少平已经是一个对于生活有着独特理解的人。
每个时代都有着这样一群人的存在:有文化,但没有幸运地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因此似乎没有充分的条件直接参与到目前社会发展的主潮之中。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不甘心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生活天地里。因此,他们往往带着一种悲壮的激情,在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上进行人生的搏斗。他们顾不得高谈阔论或愤世嫉俗地忧患人类的命运。他们首先得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同时也放弃最主要的精神追求;他们既不鄙视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又竭力使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达到更深的层次。很显然孙少平正处在这样的一群人之间。
孙少平和田晓霞相爱了,一个是农民的儿子,煤矿工人,一个是市委书记的女儿,报社记者。两者地位相差甚远,却因为爱情而结合。是的,田晓霞她不在乎外人怎么评价,她是一个超越世俗观念的人,对她而言,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地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地自我更新的过程;是溶合在一起——完全溶合在一起的共同斗争!你有没有决心为他(她)而付出自己的最大牺牲,这是衡量是不是真正爱情的标准,否则就是被自己的感情所欺骗。
可命运有时候却又那么无情,为了救落水女孩,田晓霞不顾凶猛的洪水,掷身于水中,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他人的新生。孙少平当看见田晓霞黑白相框时,他的心好像发出清脆的声响,孙少平失神落魄地来到他与晓霞约定的地方,还有一天,他将和晓霞坐在树下,一起完成两年前的约定,只是这一切都再也不可能了。但是孙少平并未就此沉沦在田晓霞的死亡中,是啊,生活是美好的,生命在期间又是短促的;既然活着,就好好的活着,思念早逝的亲人,应该珍惜生命的每一个时刻。即便是痛苦,它也是构成生命的一部分。
虽然路遥先生在书并未给出孙少平的具体结局,但是我相信孙少平已经找到了一个理想的世界,一个他能为之奋斗,平静度过的世界。而我们的现实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
如今我逐渐步入这个平凡的世界,每天都重复着千篇一律的工作,也曾迷茫过我的未来在何处,一个人徘徊在夜深人静的街头看着依稀的灯光,那些曾经以为过不去的坎终有过去一天,面对生活的考验,我们不妨把目光放长远点,十年后它不过是一件轻描淡写的小事。借书中的一段话来表达我现在的生活状态:不惋惜,不呼唤,我也不啼哭……金黄的落叶堆满我心间,我已经再不是青春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