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集体焦虑现象,集中开始出现在大三下学期。
焦虑的无非就一件事:到底是国内读研、出国深造,还是选择工作?
这件事在进入焦虑的初期其实很难抉择。
举个例子,你可能觉得读研之后会叠加名校与高学历光环,毕业后的前景与待遇都十分可观,但若真的走上考研这条路,考研的艰辛程度以及未来研究生的学术道路,是否适合个人,并且能够顺利走完考研与读研之路,在你真正开始着手准备这件事情前,是存在很大变数的。
写这篇文章,是想跟大家谈谈,我是如何度过了这段焦虑期,并在焦虑中坚定了工作的方向,最终拥有了一份心仪的工作。
背景介绍
【白白长大】这个公众号,很大一部分粉丝是从小刘那边吸收过来的,因此大家对于我个人情况的了解会比较少,很多方面与我们的读者会有一些差异,在这里先做一个个人情况的说明:
我呢,在学历上没有名校光环加持,某二本金融学专业,其校名长达十个字常常被人怀疑是专科出身。城市、专业、学校三大高考填报志愿的影响因素中,我将城市放在了首位,选择在上海度过了四年大学时光。
大学期间我将时间更多的贡献给了兴趣爱好、社团、旅行这样一些开阔眼界与陶冶情操的事情上。比起那些一进校就开始考ACCA,准备留学事宜等一开始目标就非常明确的人来说,我在学业上的追求只是不挂科即可。自然而然,我在大三下学期也加入了这种集体的迷茫与焦虑中。
人要想逃离随波逐流是一件颇有难度的事情。当考研机构的咨询摊位带着鲜亮的海报摆在了校门边,被老学长学姐进行过“未来指导”的人,已经抱着某本草绿色封皮的单词书在进行背诵了,还不时的跟你说,“这都3月份了,同济版的高等数学应该过完第一遍了。”同班的人开始在课堂上拿出考研书籍,或交流着具体的考研院校与专业。整个学院都沉浸在这样一种氛围里。
当你站在原地不动,一种必须进行选择的未来好像突然就来到了你的面前。看着时光一点一滴的白白流淌,这种落后于他人的心理会让人竖起耳朵听听周围人的交谈。一些同届生开始模仿往届生的行为,另外一些没有方向的同届生,开始模仿周围人的行为。
我们能完全不受他人干扰独立做出自己的选择吗?我想答案是不能的。
考研 or 工作?
2017年10月我曾参加过一个长达两个月的期货交易培训,这个培训与大学上课的不同之处在于,培训的讲师由一家期货公司的员工担任,业界的人来进行教学,不同的讲师在公司内担任不同的职位,他在上课时分享的实战经验与讲课风格都会受到岗位性质影响,因此在这次培训中,我们接触到了期货操盘手、行业研究员、期货培训师等这样一些职业人。
在这样一群人中,我在金融专业的领域看到了未来想要就职的岗位——行业研究员。打听到这份职业的硬性要求是硕士以上,这个条件让我望而却步,这个想法暂时告一段落,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的想法对未来没有引导作用。我是说,回过头来看在校经历,这恰恰是职业意识的启蒙点。
而我真正开始有所行动是从2018年5月开始的。
当时我已经跟风买了考研的单词书与高数书并粗略地开始了学习;但同时我用期货培训的经历向校友基金会投了实习简历,收到了人生第一次面试,献给了校友基金会的客户经理岗位。虽然当时面试的时候我完全不了解客户经理岗其实就是销售岗,只是依着它的字面意思理解:需要跟客户打交道,可能还是个经理。
然后跟对面的两位面试官摆龙门似的天南海北胡扯一通后,回学校等通知。等来的就是程丽萍老师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告诉我:“你被录用啦!”
而我当时心事重重地坐在座位上,听到这个消息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开心与激动。纠结再三还是向程丽萍老师抛出了疑问:“老师,我应该工作,还是考研?”
当时的我并不明白实习对工作的意义,甚至不明白工作是怎样一件事。而程丽萍老师一般在回答学生的这个问题时,都是试图先找出学生内心真正的意愿,再根据这个意愿方向来说服学生,当时她给我的回答是:“读研这条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走的。”
我琢磨了很久这句话。也许是因为面试官说暑假不能回家,要留在上海实习,而我不想放弃享受最后一个暑假的权利;也许是因为周围的人都在谈论着考研的好处,想要名校光环与高学历傍身;也许是因为身边的朋友都在备战考研……
结果就是2018.5-2018.9这五个月,我鬼使神差地选择了备考华师大金专431的研究生,买齐了431的所有考研资料,并经历了三个月图书馆与寝室两点一线+两个月家里蹲的考研备战生活,经不住备考的困倦、学不懂数学的烦恼、在家过暑假抵挡不住出门玩的心思,在2018年10月,我终于意识到自己是在借考研的理由逃离现实问题,并且深刻认识到,如果继续在金融学的考研路上行走到十二月,我不但考不上,还会错过秋季招聘会的黄金时间,到时候将会是两头落空。
这里再补充一段很重要对后期有引导性的经历。2018.6-2018.8也就是我备战考研期间,小刘开始发起#每天一个#的公众号栏目,我就是那个时候开始首次接触到微信公众号运营。这两个月中,我白天都在昏昏欲睡中准备考研,晚上就精力充沛地趁着夜深人静,拿出电脑开始敲每周的供稿。当时与考研比起来,这种供稿活动算是不务正业,但是与大家一起做#每天一个#保证每日推送的频率,观测每天的阅读量,几个人在群里交流心得,以及自己写稿带来的巨大快乐,变成了运营公众号是正业,考研倒成了副业。
找工作前的两个自问
话题再回到2018.10,我放弃了考研,开始踏上工作之路。因为之前从来没有工作过,也没有实习经验,我对于如何走这条路存在一定的困惑。向一位已经工作三年的学长请教,询问了有一定实习经验的小刘,他们给出的一致建议是:先找份实习试试看。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建议是非常受用的。
因为大学期间绩点实在是不好看,又放弃了金融方向的考研,所以当时对金融的态度是好感全无。我开始从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寻找就业方向。
我喜欢做什么呢?
我喜欢写东西,而我在公众号上面写了东西,具有公开性质,可以拿给每一个人看;我喜欢跟不同的人聊天交流各自的想法。我喜欢行业分析员这个职业,原因是分析员可以通过研究掌握一个行业的深度资料,不但能深度挖掘信息还能以书面的形式生成一份完整的报告;我对很多方面的事情感兴趣,比如音乐、艺术、书籍、食物、旅行、穿搭、长跑……感兴趣的东西有许多许多。
我想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希望自己非常了解某一个领域的事情,对这个领域有自己的见解与看法,能够让跟我交流的人,都能够有兴趣关注我所擅长的领域;我希望自己的朋友在自己的所属领域都有非常擅长的事,这样的话,我在跟他们交流的过程中,能够通过他们接触更多有趣与新鲜的事物;我希望自己拥有非常好的表达能力,无论是口头上的还是书面上的,都能够通透地将自己的感想与感受,通过语言传达给对方。
在我想清楚以上两个问题以后,一个学长给我推了一家创业公司的新媒体运营实习,我以之前做#每天一个#栏目的经历顺利拿到了实习机会。实习过程中,我撰写推送、排版、搜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我发现了自己新的需求:方向是正确的,但是我缺少一个身在该岗位上的引导人,光靠自己摸索与寻求外部朋友的帮助,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我寻求一个规模大体制完善的公司。
于是带着这份新媒体运营的实习经历与自媒体的经历,我开始在12月的秋招尾巴上寻求新的机会。
参与秋招后的经验分享
这里有一个建议是,如果你没有一份学历与实习经历都堪称完美的履历,就不要耗费时间在大型招聘网站的网申上。不断填写电子表格的过程令人生厌,而且在耗费大量精力后,这份简历也很容易石沉大海。
大型招聘网站适合用来了解每个时段不同类型企业的招聘状况,以及部门、岗位、薪酬等讯息。建议是多关注班级群里分享的线下招聘会,带着纸质的简历并着装得体,去与招聘会上的HR面谈,更容易收获下一轮面试的机会。
不如说,线下招聘会就是求职者注满信心的时刻,履历终究只是一张身份说明的纸片,应聘者是一个肉身的人,初次与HR接触的氛围、语气、表情都是值得注重的地方。纸质的简历可以带上不同的版本,针对你的意向岗位做一份针对性的简历,同时还可以做一份综合性的简历,应对一些你可能感兴趣但没做准备的岗位。
由于我的履历还是很贫乏,短短两个月的实习经历也不足以使我积累具有谈资的工作经验,于是秋招阶段我只拿到了一个餐饮公司的文案策划岗位offer,其余的要么是不想去的小公司,要么是面试之后便没了音讯的企业。
即使是失败的面试也是有意义的。因为面试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公司的主管,虽然他们最终不一定录用你,但是你可以利用好面试的机会,争取多跟他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公司所在的行业讯息以及岗位信息,行业信息有助于判断你想进入什么行业是什么特性,而岗位信息有助于判断个人与岗位的契合度。在面试完一家公司后,我们多多少少都会开始留意面试中提到的一些信息,无意间就会开始关注相关信息,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与不同的面试官打交道,还能提高与陌生人的沟通能力。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失败面试是专注于网络黑客的漏洞银行,当时我面的是新媒体运营岗,简历与陈述方面我觉得没有问题,导致失败的点在于:“你平时写推送的风格调性是什么样的?”而我的回答是“偏温柔与生活向的文风。”与技术宅网络黑客的调性背道而驰。
我后来反思过,若我当时顺着他们的要求进行回答,虽然我可以尝试在工作中去适应硬一点刚性一点的文风,但这与我的个性相差甚远,想来会是非常痛苦的改变过程。
这次面试给我印象深刻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面试的主管谈话过程中说:“我是大三就开始在这里实习的,每天翘课过来工作,已经在这家公司工作六年了。而我并不后悔当时翘的课,因为学校是学知识的地方,公司也是学东西的地方,我个人觉得公司能够比学校教给我更多的东西。”这段话我回味了很久很久。
高工资 or 大平台?
秋招结束后,去了唯一拿到offer的餐饮公司做了4个月左右的文案策划实习,在市场营销方面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带我的主管非常友好,什么东西都乐意教给我并细心引导,有相关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带着做事,能力提升会很快。非常感谢这个主管,算是我职业生涯上第一位领路人。如果你愿意跟着一个人做事,那么他身上一定有你未来想成为的模样。
进入这家餐饮公司前面试时,HR问了我一个问题:“一个工资高,与另一个平台很大工资很低但是能教给你很多的公司,你会选择哪一个?”意想不到的是,这也成为了我最后离职于这家公司的原因。
4月结束实习在学校准备毕业论文的期间,看见学校的招聘会名单里有watsons。
因为Watsons在商场里随处可见,这家公司的规模之大与平台之广阔让我很想试一试。于是就是冲着这一家企业去了招聘会,结果在紧张准备了一个星期,经历了三轮面试之后,意想不到的拿下了watsons的NWP岗位的offer,还有瑞士外企MCI的市场助理岗位offer,给出了非常不错的工资待遇。最后在watsons与MCI之间,选择了 watsons。
我为什么选择watsons?
第一是行业原因。MCI是会展行业,工作内容相对学术还会有点枯燥;而watsons是零售业,近年来因为全球化海外代购的兴起,像联合利华、宝洁、欧莱雅、丝芙兰这类快消与零售的企业,发展都还是不错的,与商业打交道更能感受到一种市场的活力,加上我之前在餐饮行业的咖啡贩卖领域了解了近年一些网红饮品店的兴起,在第一份实习中了解过高端酒店的经营模式,因此对于商业与零售业的研究都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的。
第二是公司规模的原因。MCI虽然是一个跨国公司,但是会展行业的活动范围终究只是局限在一线二线的热门城市,因此在中国的公司规模注定不会很大;而watsons门店遍布全国,接触到的资源会更多,员工进行内部调动选择也会更多样,而且公司的管理流程规范,免去了小公司不透明制度带来的很多困扰。
第三是岗位的原因。MCI 市场助理的岗位侧重于翻译,帮助海外客户通过社交媒介打开中国市场,所以工作是侧重于线上的;而watsons的NWP岗位研究的内容包括一个区域的人口、地理和商业,会有很多外出机会,可以做到实地考察与研究资料相结合,具有一定挑战性,有助于获取很多实用且有意义的信息。
因此经过以上的考量之后,还是选择了watsons。
值得提一下这两家的面试经验。Watsons NWP岗位当时给出的工作描述内容,虽然都是中文,但其中包含了很多术语,我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将里面看不懂的地方都百度找了资料补了课,并向从事消费者研究的小杨请教了很多面试官可能会考察的问题。
一个星期前还在感叹“噢天哪,这个岗位什么鬼!我要是能拿到offer就闯鬼了!”一个星期后就通过补课、请教朋友、准备简历可能需要陈述的资料,甚至还做了一份可能的问答预设,以应对面试官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结果在去MCI面试的地铁上,就收到了watsons告知进入下一轮面试的电话,当时情绪就变得非常高涨。带着这种好情绪,我以一个我自我感觉良好的且逻辑清晰的状态完成了MCI的面试,顺利拿到了两家公司的offer。
还要提的一件事是,因为我的英文仅仅只有CET-4的水平,而且watsons作为港企,MCI作为瑞士企业,对英文都有当场的笔试考核环节。MCI的英文考核严格而且难度也更大,我的笔试翻译做得一塌糊涂,但由于MCI面试真的发挥得很好,最终还是给发了offer。想说的是成绩上的不足,也许能够通过其他方面的长处来获取优胜。
后记
目前我已经在Watsons入职两天了,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团队氛围,我都感到非常满意。NWP的工作内容跟市场研究员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会比市场研究员的工作更加外向。算是在无意间实现了所有的工作愿景,也希望通过这份工作,变成想成为的人。
也希望我叨叨了这么多,会对你在迷茫期的选择,有一个帮助。
想要感谢的人:有之前在广告行业工作的小怪兽,广告经验的分享,一字一句地给我指出推送排版与内容不合格的地方;携程的阿卉姐给出的实用建议与做推送的小技巧;人超级nice教我很多营销知识的涛哥;给我安利一些设计网站的小镊子;还有帮我改简历改推送对我工作帮助最大的线上工作好伙伴小刘,以及其他给我提供了意见参考的人,让我觉得工作这件事是需要很多人同心协力一起完成的。
初中的好朋友黎说我在重要的关头总是会有很好的运气,比如中考成绩刚好进入实验班,高考如愿来了上海,找工作也在春招的末尾完成了心愿的逆转。希望这样的好运会一直延续下去,并传递给你们~
关于找工作你还有什么想了解的事吗?
想要了解留学申请请戳:
最近我们还写了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