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了一些事情,看到了一些人,触动了我的某个神经,让我思考,十年寒窗苦,到底学会了什么?
读书的时候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为的是成绩好,打怪升级可以上一个台阶。从幼儿园开始,就开启了学习模式,学拼音、学算术、学口算、学珠算......德智体美劳从起跑线开始。一年的幼儿园+六年的小学+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学+二年研究生+......已经不止是十年寒窗了,读书、看报、数理化公式,政治、历史、地理、生物都是选修课。
无论我们读多少书,最终我们仍然要面对经济独立,要工作,要生活,要入世,要出世。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我们有些迷茫,突然没有上课、下课,没有作业、考试,甚至很多人都没有了老师,曾经20年的模式突然改变了,20年的时间培养的思维习惯,突然都变了,再需要20年改变?
看到了什么让我困惑?记忆力好,会考试,会回答面试问题,做事的时候就晕了。为什么呢?我分析了一下,工作的时候没有题目了,没有答题方向了,没有标准了,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对的?每次有人问我,那怎么做才是对的呢?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开始的时候,我很失落,觉得自己没做好规范,后来慢慢发现,这种规范是一种自我判断能力,真的没办法给每一个步骤定义什么是对的。
以设计一个产品举例,自从有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每个人都摩拳擦掌了,改变世界,改变习惯成了理想,激情澎湃的看着市场寻找体现自我价值的地方。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体验。按钮在左侧好还是右侧好?蓝色好还是红色好?然后要分析是什么功能的按钮,那怎么分析又是对的呢?或许说把所有的功能按钮都列出来,这是有穷化的,可列举的。然后面对的就是左侧到底左几个像素,不同的分辨率不同的像素值。为了让你设计一个按钮的位置,公司的角度需要定义无数个规范,成本就这么无形的提高了,如果是一个小公司,根本没可能持续,如果是一个大公司,就被培训成了标准的螺丝钉。
写到这里,也能理解了,为什么学校要把学习好的同学推荐到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