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风
图/网络
▽
“所以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没的选择。”
----池震《原生之罪》
《原生之罪》火了,是预料之中的事。
抛掉被大家诟病的“烂尾”,整部剧的内容还是可圈可点的:没有特别大的场面,没有过多的修饰,没有动动手指就能定位的高科技,没有过多复杂的人物关系,一切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小人物内心的挣扎与反抗,以及对“原生”人性的剖析和慨叹。
在这个故事里面,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原生的疤痕:陆离暴躁、池震看似乐观、吴文萱的悲哀家庭...
他们都受到过来自原生家庭的伤痛,在伤痛里执着地找寻着自己,也找寻着人性的答案。
每个故事都精彩,每个故事都令人唏嘘。
有人为了所谓的“爱”连杀3个“情敌”,有人为了钱骗保联合一家人逼死自己的大哥、丈夫;有人因为孩子过度游戏猝死而杀死曾经像自己孩子一样的学生;有人为了给养父母报仇甘愿坐牢,也有人“忍辱负重”,杀害侮辱自己的养父母...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骗保一家”,一家人,四个兄弟姐妹,一直是大哥养家糊口,在大哥生意破败之际,家里人联合做出一个“骗保”的决定,而这个决定的牺牲者就是大哥和家中最小的小弟。
他们陷害小弟溺水身亡,然后制造了一场死亡假象:大哥开车被意外“烧死”,保费平分。
从此大哥用了弟弟随意在机场买的护照身份,经过几年的整容变成另一个人。而自此,妻子的背叛也由此开始,大哥在争夺女儿的时候,被一家人算计,所有人都用罪恶的思想考虑大哥可能对他们造成的“威胁”,而忘记了曾经是这个虽然贪却傻傻为整个家的“付出”。
人性的恶,从不会因为任何一点温暖而改变。
大哥被杀害,所有人心安理得地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们不会认为自己是杀人的凶手,也绝不会去悼念自己的大哥,反而还会暗自庆幸和慨叹“还好大哥死了”。
这个原生家庭的悲哀,来自于穷困和自私,以及穷尽其恶的贪念。
因此,池震在那两个穿金戴银却依然遮不住一身土气的姐妹面前咆哮(也是我认为整部剧演技最炸裂的片段):
我一直有些问题想问你们,我想问的是,你们今天拥有这么好的生活,这么多的钱,是谁给你们换来的呀?他是谁?包括你们那个可怜的傻弟弟,他真的是被淹死的吗?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事实是我们的肉眼看不到的,所以关于这个案子我自己的心里也有一个版本,只是这个版本充斥着人性的赤裸和丑恶,那个烧焦了的尸体是谁啊?
我不知道这几个曾经受惠于大哥的兄弟姐妹是怎么花的下去那些钱的,也无法感同身受那种丑陋的心灵是怎样生长而来的,但我知道,这些来源于原生,也崩塌于原生。
曾经看过一本有关心理的书,它大意是说:每个人一出生就有心理疾病,或多或少的,这些是生而带来的,也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爱和鼓励改变的。
而那些后天形成的,原生的缺憾,却是一辈子都难以修复的。
前段时间“12岁初中生杀害生母”的新闻被广泛关注,各式各样的评论漫天而来:“这个世界怎么了”、“这么小就那么凶狠”、“弑母禽兽,不可以被原谅...”等等评论灌满屏幕。
我很震惊,去搜索了整个过程。
孩子从小就是“留守儿童”,一直跟着外公外婆长大,小时候脑部受过伤,两次。外公甚至回想起孩子常一个人在卧室转圈的场景。
也许是家长疏于教育,忽略了孩子的身心成长,四口人从没有人在意过这个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
父母忙--家庭淡漠--外公外婆年纪大--不适应学校生活--吸烟解压--沉迷网络游戏--偷取家中钱财--走向暴力倾向,这一系列行为都表明出这个孩子的心理问题,但无人重视,最终他在索要钱财无果而将母亲杀害。
当警察问起这个孩子时,他没有任何悔意,还很淡定:“我杀的又不是别人,是我妈。”
纪伯伦说:希望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
如果,在孩子的变化过程中得到过一些特别的鼓励和陪伴,树立一些比较积极的价值观,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希望和爱是治愈一切的唯一途径,它不需要任何技巧,世人却吝啬给予。
《原生之罪》中吴文萱被养父性侵多年,受不了侮辱的她预测了一场长达5年的谋杀,令人想不到的是,街坊邻居都帮助了这个女孩。
她叫吴文萱,是陆离拿命保护的人。
即便她与他离婚,与别人再婚,他从未放弃过这件事。
这是他一生的任务,也是整部剧很让人温暖的地方...
池震从小到大都是一个人,看似潇洒、实则孤独,他是全剧最令人心疼的,因为一直在间接害死姐姐的阴影中长大,但是他的正义感拯救了他。
他遇到自己的“小蜜蜂”,一个甘愿为他付出一切的女孩子;他遇到陆离,一个生死至交的好兄弟;因此他所向披靡,与恶人战斗到底...
张局从未因为陆离的父亲是“杀人犯”而放弃陆离,他欣赏陆离的能力,也给他公平的平台去施展自己的才华...
所有的伤痛不会因为爱而愈合,却可以在冰冷中找到一些温暖的依靠。哪怕是在茫茫人海中对陌生人的一个微笑,都有可能救活一个意志薄弱的人。
就像那句旁白说的那样:
在一个存在着黑暗的世界里,我们都需要光明,需要彼此的帮助来度过黑夜,哪怕只有最微弱的...希望和光芒。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