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看似命运让我们相遇,看似疯狂和不顾一切,但其实背后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和理性因素。
我们都是是社会性动物,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归属需要——与他人建立持续而亲密的关系的需要,当我们有所归属时,但我们感到被一种关系所支持时,我们会更加健康和快乐。
什么造就了友谊和吸引
接近性
50年代的社会学家做过相关研究,证实大多数的婚姻对象是那些和他们居住在相同的小区,或在同一个公司和单位工作,或曾在同一班里上过课的人。总的而言,他/她更可能是你生活可触及范围之内的人。
共同的生活范围为彼此间频繁的相互交往创造了条件。近距离使人们感到亲近,而事实上,地理距离并不是关键,功能性距离——人们的生活轨迹相交的频率——才是关键。所以我们往往会和我们同宿舍的室友成为好朋友,而不是隔壁宿舍。这样的交往能使人们寻求彼此的相似性,感受对方的喜爱并把自己和他们知觉为一个社会的单元。简单的说,就是我们有共同喜欢和共同讨厌的东西,我们相互支持,我们于是把自己看成一个小团体,彼此喜欢和依赖。
然而频繁的交往其实也是一种曝光效应。熟悉诱发了喜欢。广告商们充分利用了这种效应,即使人们对某一商品没有什么强烈的情感,仅仅通过简单的重复,也会增加商品的销量,因为购物者常常会对广告中常看到的商品做出不假思索的、自动化的偏爱反应。也许我常常出现在你面前,你就会爱上我?
外表的吸引力
“爱情不过是一种让双方感到满意的交换,双方在权衡了各自的价值后,都得到看自己所期望的大多数东西。 ——埃里克·弗洛姆,《健全的社会》,1955”
美貌确实是一种财富。研究表明,确实存在着外表吸引力的刻板印象:美得就是好的。在我们真实的生活当中,在其他各方面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往往会对漂亮的人产生好感,认为他们更快乐、更开朗、更聪明、更有趣、更和善、更友好。在一项儿童发展的研究当中,收集了幼儿园孩子们受欢迎的等级评定,并给每个孩子都拍了照片,最后结果发现:有吸引力的孩子正是那些受欢迎的孩子。此外,也有一些研究证实了,有吸引力的孩子和青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不那么拘谨、更加外向,而且社交技能更好。这样的结果也可能来源于自我实现的预言,也就是现实往往会变成我们所期待的样子。往往有吸引力的人会更受重视、更讨人喜欢,并且大多都因此而变得自信。这样看来,影响你社交技能的关键,并不在于你看起来怎么样,而在于别人怎样看待你,以及你对自己的感觉怎么样——你是否接纳自己,喜欢自己,自我感觉良好。
其实,我个人觉得无论你长的好不好看,只要能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挖掘内在的优势和美(这才是更为长久的)去支撑你的自信,你都会拥有良好的社交生活。
“因为你美丽,我才爱你,还是因为我爱你,你才美丽?”
我们不仅认为有吸引力的人是讨人喜欢的,而且会认为讨人喜欢的人是有吸引力的。也许你回想起,当你越来越喜欢一个人时,他对你的吸引力会不断上升,而他们外表的不完美之处也就不那么明显了。情人眼里出西施嘛。
相似性和互补性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研究表明,人们一般与跟自己有同等吸引力的人结成伴侣。夫妻、约会对象,甚至志趣相投者之间的吸引力都表现出了高度一致性。人们选择朋友,尤其选择终身伴侣的时候,通常倾向于选择那些不仅在智力上,而且在外表吸引力方面都能与自己匹配的人。
相似性产生了满足感,当你发现某个人与你拥有相同的想法、价值观和愿望时,当你发现对方与你喜欢一样的音乐、一样的活动甚至一样的食物时,我们更有更能对他产生好感,更喜欢他。态度一致性有助于人们促进和维持亲密关系,所以我常常会和那些和我们有着相同习惯、爱好、态度和价值观的人成为朋友或伴侣,而态度一致的夫妻也会在婚姻生活中感到更加幸福和融洽。
相似产生吸引?那互补呢?我们不是也会被这样的人吸引吗——他们在某些方面与我们不同,但又与我们的某些人格特质互补?然而研究者考察了这个问题,证实相似性仍是主要因素,聪明着聚在一起,富裕的、同样教派的、高大的、美丽的也各自聚在一起。某些方面的互补性的确可以促进关系的改进,然而,人们似乎更倾向于喜欢并和那些在需求和人格方面相似的人结为夫妻。
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如果你希望被别人爱,那就去爱别人吧——Hecato”
喜欢通常是相互的,接近性和吸引力影响我们最初为谁所吸引,而相似性会影响长期的吸引。那我们还会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吗?实验研究证实:告知某些人他们被喜欢和仰慕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回报的情感。也就说明,一个人喜欢他人的程度,可以反过来预测对方喜欢他的程度。
此外,我们还喜欢那些能让我们心情愉悦的人。喜欢那些回报我们或与我们得到的回报有关的人。
透过这四个因素去审视你和朋友或是伴侣间的关系,你喜欢他或他喜欢你,会不会原来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