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的孩子都非常独立自主,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已经自己一个人住,而父母也没有再抚养他们的义务。
这样的模式很快也被中国的我们接受,相当多的父母或孩子也都在效仿他们。但很多人却都只学到其一,而不得其精华。
我们学到的大多都是孤立而不是独立。
不管父母还是小孩。
有的父母认为要让孩子独立,那就必须什么事都让孩子去做,我们应该离得远远的,以免孩子看到自己,从而产生依赖心理。
就像许多父母认为当小孩晚上一个人睡觉哭的时候,我们应放任他,慢慢的他就会一个人睡了。也就可以独立的去做一件事了。许多父母也以此引以为豪,通过这些来判断自己孩子的独立性。但这样的独立对于孩子来说也只是表面上的独立。
或者是正处于成长中的青年人,都单纯的认为独立与依赖是相对立的。总认为自己已经独立,所以没有必要与父母多联系,自己的事自己做,也没有必要与父母交流。害怕与父母接触便会产生依赖。
其实这只是孤立而已,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真正的独立,其实是在依赖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发自内心的独立。
独立,是不排斥依赖,接纳必要的依赖,懂得依赖的程度,适度依赖,并且为之而心存感激。
国外许多国家却是很早便与父母分居,但他们会常常互通电话,也会常常去相互看望,互赠礼物等等。也会适时的与他们聊天,听取建议等。他们十分享受这样的方式,他们内心可以有依赖,但面对事情时,他们又都是独立的,因为内心有着更强大的力量,父母的爱与支持。
因此,我想我们的父母对待孩子的独立,孩子处理独立的方式方法。父母应该适度的给予孩子的依赖,适时的给予孩子支撑。并不是让孩子独自面对。当然,父母也不能过度的溺爱孩子。过多的行动上的保护,让孩子失去了自己面对的机会。
而青年人则应该对于父母互通电话,相互交流。当一个人背井离乡在外打拼时,都会遇到许多事,也会有许多喜怒哀乐,或者是孤独,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依赖家人,选择与父母聊聊你的生活工作。但青年人大多都会选择通过网络与陌生人聊,相互不认识,可以说任何自己想说的,或者是任何自己的脆弱。因为是陌生人,他们不会给我们任何可以依赖的能量,只是听听而已。也会让自己感觉到自己仍是独立的。
或许,在他们内心深处,与父母谈这些,就是把自己最脆弱的一面摊开在他们面前,也不断的提醒着自己的不独立,他们不断的排斥依赖。其实,事情都是自己去面对,只是内心多了些力量。而那恰恰是我们的支撑,是我们感情的一部分。却在许多人眼里成为了依赖的代名词。
适度的依赖家人并不是不独立。只是不孤立而已。
不要排斥依赖,也不要急着独立,更不要急着孤立自己。我们需要一定的依赖,也需要接受依赖,并且在一定的依赖里,我们不需要懊悔自己的依赖,而是心存感激的享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