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6.6癸卯年 四月二十 星期三
备注:Day570
阅读时长:35分钟
书名:《道商范蠡》之《我不求财财自来》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李海波
名言佳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仇富”现象,其实质内容并不是仇“富”,而是仇“为富不仁”之人。正如《吕氏春秋》所言:“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若我们创业有法、生财有道、富而好德,这样老百姓不但不会仇恨我们,反而会举世尊崇,千秋伟诵。
内容:范蠡之所以非常坚决地辞官下海,主要有三大因素:
其一,效仿。范蠡步入经商之路得益于子贡的启发,也想效仿子贡借助商业贸易的形式来交流传播学术思想,继而影响改变他人命运和社会风气。
其二,悟道。当年孔子去洛阳求道于老子,老子曾对孔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
在创业中提倡一个原则,那就是“人无兴不立”,创业其实是一件异常沉闷和苦累的事,如果缺乏个人兴趣和自我价值与荣誉,很可能会折戟沉沙,半途而废。
其三,超越。超越什么呢?站在“道”的高度,超越普通商人对利益的浅层理解,超越普通商人“唯利是图”的道德价值观,超越普通商人“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历史怪圈,超越普通商人富而不贵、凡而难圣的成就修为。
承认自利,尊重他利,发展互利,构筑了整个西方经济发展原则的基础。无利不起早,这是从之本性使然。从某种意义讲,因为有了“利”的存在,才有了个体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的文明发展进步。所以,追名逐利并不可恨,我们不应该简单否定和批判它。对于“利”,我们可采取“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的思路进行疏导。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真正的礼义廉耻都产生于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而荒废于举国贫乏民不聊生。
黄老道学“重生”,不应该仅看着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还应该包括和体现在社会整体的国计民生。诚如范蠡当年对勾践所言:“昔者神农之治天下,务利之而已矣,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
由郑国商人弦高的作为来看,商人并非都是利欲熏心道德丧失的;商人的作用,也完全可以救国于危患时刻救民于水火之中。
老子道学强调:“守其一,万事毕。”何谓“一”呢?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心!,守住自己的本心,就不会迷失方向,流浪生死;把握住天下人的心,就会事业兴旺,无往不利。人与人之间,因为彼此的利益需求而产生各种“交换”性质的商务行为,不但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也影响和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
正是基于“效仿”“悟道”“超越”这三大主因,离开越国的范蠡既没有继续从政,也没有讲学传道,而是内心坚定誓不回头地踏上一条立志“以商证圣”的漫漫征途。
范蠡选择齐国为创业第一站的主因是:第一,齐国具有悠久的工商业文化底蕴。第二,齐国具有成熟的工商业发展思想。如何才能让国民富裕呢?在管仲的富民思想体系中,他认为首先应抓农业。第三,齐国具有完善的工商业管理制度。第四,齐国还具有优厚的招商政策和投资环境。
范蠡的第一桶金是一家人在海边开荒种地,引海水煮盐,获取了迁居齐国后的第一桶金。他还善于运用“品牌优势”进行多元发展。并化名“鸱夷子皮”,也是他的经营品牌。
“鸱夷子皮”是生牛皮做的皮囊,可作酒器使用,也是“酒囊袋子”的意思。作者认为,牛皮囊子外实内虚,也隐喻老子“虚其心、实其腹”的人生智慧,体现了范蠡甘居卑贱的归零心态,以及他以“酒囊饭袋”形象深藏功与名的游戏人生态度。
为追寻管仲以商兴国的足迹也是为着弥补制约富国国策的具体落实,范蠡接受了齐平公的邀请,为相三年后范蠡再次激流勇退。他感叹道:“我以道治家,则有千金之富;我以道治国,官到卿相之位。这是好事吗?不好,我以布衣草民的身份久享尊名,长享富贵,这不符合自然规律,再待下去恐怕不吉祥啊!”
在道家看来,“月满则亏,物盛则衰”“盈而不溢,盛而不骄”,这都是天道循行的法则。老子的教诲是“不欲盈”,不要让事物发展进入极端,不要只知道进步不知道退步、只知道追求不知道放弃,这样的人生是容易因横祸致缺损的。
为了不选边站队参与齐国实际掌权者田常的政治斗争,范蠡交还齐王相印,并把财产分给朋友乡人,只留下便携的珠玉作为东山再起的资本。散尽家财后范蠡连夜离开齐国,远行他乡。
地球是圆的,气运是流动的,人不可能在一个地方长期发财,也不可能在一个地方长久倒霉。所以有计划、有节律地更换新的环境,对于寻求人生更大发展空间的人来说,更容易快速得“势”,这也是全世界的人类活动从古至今总是不断出现大批移民的深层次原因。
范蠡的“三迁”顺从天地自然的演变规律,以“复归于婴儿”的无极状态择善而居,白手起家。择人任时,审时度势,带动共同富裕,践行功成不居,屡屡创造出人生奇迹。所以,太史公赞其“三迁皆有荣名”。
中国的圣人极看重“中道”,所以老子有“守中”之法,孔子有“中庸”之论。
道家哲学告诉我们:一切现象界的事物是不长久的。阳尽阴生,阴尽阳生,形极必变,理穷必变,物极必反。一切事物都在变易中走向它的反面,一切有无都在交易中完成彼此的转换。虽然阴阳万变无穷,但一切差异都是从“中”而起,一切对立都是经过中间环节而相互过渡。
范蠡作为道商始祖,是如何破解“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课题?
其一要“中和”。“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的中和理念。
其二要“中正”。根据老子“天之道,利而不害”的教诲,制定了公平交易、正直无欺的行业标准,对任何商业交易只取“什一之利”,把厚利让于他人,自己甘居其薄、甘居其不足。
其三要“中虚”。“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为什么百川归海不归山呢?那是因为大海总是把自己放到最低的位置上,时刻保持着“虚中”状态。
范蠡时刻保持谦卑心态,使天下诸侯都愿意与他交往;他完美演绎着“良贾深藏若虚”的虚中智慧,使天下商人都乐意与他交易。只有心善如渊海,才能容纳和接受一切新的事物的观点,才能创新和创造、成就新的高度。
范蠡所具备的无我无私的道德品质,以及不执不泥的投资智慧,就像上善之水,圆转无方,从不失利。
不管是谁,只要与范蠡合作,都会得到如天雨般无私的润泽之利,所以各诸侯国商人都愿意将资金交付给他使用。通过“使财帛如流水”,范蠡让层出不穷的商机在他“谷底”汇聚,让源源不断的财富在他手中运转。有了这份独具魅力的实力、财力、智力、能力、口碑力、吸引力,范蠡想不发财都很困难了。
其四要“中通”。范蠡借助“用中”手段,可以使自己选择进入、开发创新的新兴产业快速实现规模化效应,能够有效拉动一个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
其五要“中立”。天生万物,以人为贵;天地万物,人居其中。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一切学问,唯有得其“中道”者方可顶天立地,获得大成功。
如何让自己的身体生命或者事业恒久于天下呢?
老子为世人给出了他的药方:“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在任何时候,面对任何事物,如果我们不知用“中”之法,过分地贵重爱惜名利地位者,必有无辜的耻辱和大破费;过多地收集珍藏资金财物者,必有惨重的损失和大灾难。为什么呢?因为宇宙万物本平衡,你得到多少,就会失去多少;失去了多少,也会得到多少;多付出则多收入,多收入则多付出,一切尽在自然中,一切尽在阴阳中。
范蠡清醒地认识到:宜将钱财散出,以消弭其灾。不要让财富积累突破人生的中线滑向极端深渊,唯有知足知止者,身体生命和事业才会长久平安,只有当财富不再成为心灵羁绊时,它才有可能转化为智慧境界与幸福人生。
于是,范蠡再次遵循老子“圣人不积”的教诲,将家中的财产全部捐出去,散尽家财,潇洒从容。
老子“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可谓妙矣!
启示:范蠡知道人要保持谦虚、适时归零,还要以空杯心态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做为自己的强大的储备,在为自己铺路时也要顾及保护他人的利益。这样才能在他的周围营造出一个人人都想让他好的强大能量场,所以他不求财,财却如影随形与他结下不解之缘。
个人修养方面:莫要纵容自己地过于执着的习惯,莫要过于收集喜爱的事物。要知道“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个人成长方面:为追寻管仲富民强国的思想,也更方便查阅各种典籍,范蠡入齐为相。
公司管理方面:以人为本,有人才能创造效益;人心齐泰山移,只有汇聚更多想致富的人,劲往一处使,合理地分配财源,才能达到富民强国的目的。
保持谨慎谦虚:从政的范蠡虽对从商一无所知,但他懂经商的底层逻辑,那就是
自己吃肉就得留口汤给别人,堵了别人的生路对自己百害无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