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无法写好文章,这意味着你无法好好思考;如果你无法好好思考,那么其他人就会代替你思考”。
给自己一个坚持的理由,让100天记录成长,好好思考。
凌晨4点仍是我早起读书学习的时间,因为昨天给自己定下了100天写作计划,昨天还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写些什么的时刻,今天醒后,就已然不同。
如果说开始是第一步,那么有规律的输出就是接下来99天内要一直坚持的事情,这也刚好契合了我的100flag,坚持100天输出。
要写些什么呢,今天也刚好有了些想法,大概是每日的思考,关于生活、关于时间管理、关于育儿等等。验证输入的最好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演讲,另外一种就是写作。
写作的秘密是什么?多读好书,多思考,然后有规律的写下来。
今早我又把成甲的《好好思考》拿出来重温,除了故事类书籍,我对方法类书籍也很感兴趣,我想知道那些厉害的人是如何学习、思考、坚持的。最妙的是,我读完,打开大姐的第2天导读时,讲的也是关于思考,突然有种隔空对话的感觉,我想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要写的东西基本就是思考的结论,方法,分享阅读后的思考以及体会感悟。
如果每日能有一些思考,无论是看到的、读到的、想到的,日更记录,也是一次日复盘的过程,只是更随意。
《好好思考》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学习不是追求更多的知识,而是要寻找更好的决策依据。这个更好的决策依据,就是那些经过广泛验证的原理和规律。”规律写作是今早大姐分享的内容,有数据对比,有实证说明,还有现身说法。这是每天写作前我静静听完,获取的动力,我想100天都有大姐的声音陪伴,鼓励,这是最好的正面反馈。
我写作的目的即使如此,帮助自己思考,成长。所谓成长,至少认知要改变,当新知更新旧知,人就会进入到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这个层面,也就是经常说的,知道的越多,发现不知道的就越多。至少此时我是诚实的,可以清楚的告诉自己我有哪些需要改善,然后去学习,去实践,去纠正,然后改变行为。
我一直觉得一个人是否有所成长,跟行为改变有很大关系,例如,我从一个不爱写作的人,想要写作,看了很多关于写作的书,写作的方法也好、写作的好处也好,很认同,很有感触,可却从未提起笔来写,也就是行为上没有任何变化,仍然是回到家该干啥,干啥,这就是无效输入。那之前了解到的方法,就并没有带来效果,自己仍然不算成长。
这也是我想要对比听书与自己阅读不同的原因。以我自己为例,我用听书软件,听新知,听范围,知道世界上有哪些书是讲什么的,而这些内容我喜不喜欢。听到喜欢的书,我会买回来纸书,再细细的读,学习新知,然后思考,变成旧知。
而学、思、做、改变、分享是我认为的学习闭环,缺少一个环节,都不算完整。
我喜欢研究一些方法论,然后尝试,看适不适合自己,能不能用来,我会怎么来用。这个尝试的过程就是全新的体验,正如这次的写作体验一样,对我来说写下来,有规律的日更,就是我在体验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会经历哪些阶段,是不是像说的一样,每个阶段感受不同,由最初的激情-倦怠-到放弃。我很想知道我是否也会经历这些阶段,在哪个时间点经历。
也许最初的这些日子,对我而言称不上写作,只能算零星的感悟笔录,既无逻辑,又无顺序,还处在网络发散的阶段,但这只是一个过程,自己必须要经历,然后熟悉,在结构化,最后演变成线性表达。
回想大学时候,我最长干的事情就是泡图书馆,我喜欢沉浸在读书的世界里面,我想写作亦是如此,在写的过程中,它会带你进入一个安静的世界,你沉浸在其中,忘记时间,忘记自己所处的环境,甚至忘记当下的自己,只是在想,在写。偶尔抬头,才惊觉是在现世世界。“晓月清风,傲雪临霜”,从此刻开始,让写作成为另一种带我进入心流时间的方式,为此终身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