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和煦,暖意醉人。六月里,襄阳到处是山清水秀,生机盎然的景象。这天,天气阴凉,爸爸妈妈便带着我和妹妹去游玩襄阳城东的闻名胜地——习家池。
一路上,爸爸轻快地开着车,我和妈妈、妹妹坐在后排,嬉笑取乐,随意欣赏左右两边窗外的景色。只见道路旁高木成林,花草葱郁,掩映着几座古朴淳厚的农家小屋,好不惬意。不知不觉中,已过了一个小时,车随路转,眼前陡然出现一座小山洞,洞的前侧立着一尊石碑,上书“习家池”三个大字,红漆雕成,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我们都异口同声地说:“习家池到了。”
一行人走下车来,穿过黑魆魆的山洞,眼前豁然开朗,仿佛世界重现光明。踩着一条青石铺成的小路,两边是绿茵茵的草坪,虽然其中间有着“小草青青,脚下留情”的招牌告示,但我们禁不住这绿色的诱惑,纷纷坐在上面,感觉毛茸茸的,真似一匹巨大而又柔软的地毯。微风吹过,送来缕缕草木的幽香,好像置身仙境,令人心旷神怡。草地那边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但闻流水潺潺,走上前去,见河水清澈,如一条碧绿的宝带。沿着小河向上游行进,才发现原来小溪之水自一股山泉泻下,冲刷着河底及两边的奇岩怪石向远处蜿蜒而去。偶尔几处有木桥横跨水上,散发着悠悠古韵,心中油然想起‘小桥流水人家’的清致佳句。桥边是一座竹亭,四面竹树环合,浓阴匝地,来到亭里,爽风阵阵,实是个乘凉的好所在。
竹亭的右侧是一台立在河中的水车,我曾在书上了解到水车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取水时所用的工具,此时竟然亲眼所见,自然兴致满怀,顺着那高大的水轮木制辐条翻进去。“糟糕!”,我大叫一声。原来我进去后在水轮上立足未定,轮子就因受力不稳,开始转动。幸好我急中生智,牢牢抱住水轮的转轴,才不致受伤,没想到这水车还真有些危险。一切平稳后,我才手抓辐条,小心翼翼地沿内轮前进,水车也缓缓起转,同时也激荡着河水加速流动。妹妹见我玩得开心,也急急嚷嚷地吵着要进水车,虽然妈妈不停地劝阻她,她只是不听,无奈爸爸只好把她抱进,我从里面接应,好不容易将她弄进来,妈妈也舒缓一口气。于是我们一起踩动,在飞轮的运动下,在聆听水声叮越中,我们体验到古人劳动的快乐,感受到他们伟大的智慧。
一阵喜悦之后,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水车,继续向前,穿过石桥,来到习家祠前。这座祠堂在远观时红木青瓦,四角飞檐,甚为庄雅。近处才真正感受到它的悠久与沧桑:檐角下结着厚厚的蜘蛛网,墙脚上长着层层的青苔,木门紧闭,扣着的锁早已生锈。它们似乎在向游人们默默诉说习家池千年的风风雨雨,让人不禁感慨万千。想当年,晋代大家习凿齿曾在这片土地上写下了《汉晋春秋》的鸿篇巨著,彪炳史册。习家祠的左面,是一座石壁,壁上镌刻着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独立壁前,我轻轻念着这首诗,仿佛来到千年前的这个闲云野鹤般的隐士身旁,回味孟夫子俯仰古今的浩然之情。
石壁后便是山脚,我们向山上望去,树木杂生,漫野丛林,并无登山的路,遥望山顶云海涛涛,雾色茫茫,想来那里更有一番独特的风景,我们却无法领略,颇有些怅然。正叹息时,忽觉太阳正缓缓西沉,日光变得柔和,洒在这山山水水的每一个角落。于是在喜悦的满足和点滴的失意中我们踏上回家的路。
欢笑而来,兴尽而返,美景使人陶醉,古迹使人感怀,这就是习家池的旅游中最宝贵的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