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有情,人文有憾》一文出自林清玄的《不恋过往,不负流年:热气球上升》,是一本哲理散文集。书中写进世间百态,人情冷暖,文笔清润流畅,读他的文章,仿佛品一杯醇厚浓香的茶,沁人心脾。
偶然间从朋友那里借阅了这本书,又而有幸看到一篇那篇令我深有感触的文章。
林清玄谈到对于教育孩子方面,他一直不主张体罚,“平等、自由、博爱才是可期待的”。文章主要通过对成人本身,孩子本身,体罚及其影响与后果来阐述。言辞凿凿,深刻明晰,逻辑有力。
我有一位可以算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哥哥,他的父母尤其是父亲从小就经常体罚他,或是拳脚相向,或是辱骂怒斥。
而他因为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因为习惯,他的思维与行动都如同已经设置好了的模式一般,那样沉默,小心翼翼,做事情多少也有些畏首畏尾,思前想后。
在他读了高中以后,他的父亲时常还是会有体罚。长久以来的积怨、压力与习惯性的忍耐冲撞着。迫使着他用一种温和并不表现强烈反应的方式去释放。他写了很长很长的信,信中总结来说是告诉他的父亲,他已经长大了已经是高中生了,不要再打他。带着一点恳求一点害怕,但那无意识的反抗式威胁也毫不掩饰,无法掩饰。
正因我熟知他生长的环境,常常担心这会给他造成巨大的影响。也许很多人认为,家长这样对孩子很正常啊,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可这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远持久的。
就像林清玄先生写道:“从小被打到大的孩子,到了十八岁就没人敢打了,因为他已经有能力抵抗,老师再体罚,可能会被'盖布袋',父母再体罚,孩子就离家出走了。如果孩子性情凶横一些,心里积压更多的怨恨,那么杀老师、弑父母的事就会层出不穷。再进一步,自幼被体罚的孩子长大之后,他可能会失去沟通与表达爱意的能力,因为生长在'动不动就出手打人'的环境,也不会觉得打人是什么严重的事,于是对陌生的路人可能'动不动'就拳脚相向,对自己的朋友也可能'动不动'就反目相杀,对自己的孩子当然是'棒头出孝子'了!”
我们的确不能否认,一些小时候常受体罚的孩子长大后因为自己童年的不快乐的回忆,而不会以同样'暴力'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和周围的人们,但这种可能性已经足够令人心惊了啊!试想,如果曾受体罚的孩子在长大后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如此反复循环,这该是多么久远深刻沉重的影响啊,何时是一个尽头!由此所酿成的无法挽回的过错又该归因于谁呢?是教育的悲哀?还是社会的悲哀?
这难道不值得每一个教育者,每一位家长老师深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