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刚刚工作一年的小师妹情绪很低落,她问我,“我这辈子是不是完了?”
我很惊讶,因为这两年尽管石油价格低迷、就业形势严峻,她还是凭借优秀的专业技能和学生会工作的经历,顺利从几千名面试者里脱颖而出,进入了本行业最好的公司了啊。
深聊之后我了解到,公司里大多是70后80后,小师妹刚刚入职接手第一个项目,就跟项目组长有了分歧。她指出项目设计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议,还做了两个版本的修改版,项目组长却恼羞成怒,“设计都通过了你还自以为是地挑剔什么?赶紧洗洗睡吧。”还给她贴上“叛逆,自以为是,一意孤行”的标签,说90后就是被宠坏了,不知天高地厚。
她很苦恼,明明很努力在工作,现在却连自己都怀疑自己了。
是的,做为90后,她不是那种特别听话的职场新人,不屈从于权威,有自己的想法就会坦诚地提出来;在国企这样的环境,确实会显得比较另类。
可是,她真的就是“叛逆,自以为是,一意孤行”的人吗?其实被贴标签,谁又没有经历过呢?
02
我21岁大学毕业那年,进了某个油田的研究院,跟着项目组做石油勘探方面的技术工作,同事和领导也大都是年长者。
做为职场新人,当年的我非常谦虚地学习工作中每一个流程,遇到问题乖乖向上级请示和汇报。幸运的是,我参加的第一个项目就在集团公司获了奖,参加青年员工的比赛也是屡屡得奖。
可是就这样,也没有阻止我被别人贴标签,被喊洗洗睡。
他们说我什么呢?
——矫情,自负,不合群。
我矫情,因为我会为了一个汇报,甘愿把自己锁在办公室,通宵修改ppt;外协项目,合作方交上来的图不完美,我会陪他们一起彻夜修改。所以我这么精益求精是变态和矫情吗?
我自负,因为我23岁的时候就负责一个课题,并且在公司获了奖,带着课题去参加省里的交流会,也拿了奖。所以别人一定以为我因此洋洋自得了吗?
我不合群,因为我下班拒绝参加同事的牌局酒局,我把业余时间都用来读书学习,这在当时的环境里看起来是很可笑的事。所以我就应该放弃自己读书的爱好,和周围人一样沉溺于无聊的聚会吗?
03
因为年轻,我们总被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但是我们就要按照标签里的定义,来定义自己吗?还是撕掉标签,选择出发和改变?
回想刚刚工作的那两年,我也曾迷茫过,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和环境格格不入,像他们说的那样矫情,自负,不合群。
后来我只有加倍努力的工作,把自己本职的工作做得更好,珍惜每一次汇报的机会,珍惜每一个成长的机会,用自己的实力和业绩让那些流言自动沉默。
同时,我边工作边复习考研,两年后递交辞职报告的时候,部门领导这样跟我说——
你很优秀,不仅工作出色,边工作边考研都能拿奖学金很令人佩服;其实就算你不辞职读研,我们也会考虑重点培养你,送你去读在职的研究生。年轻人就应该往高处走,你值得更好的平台,别人说的话不要太在意。
那一刻,我真的有点泪湿。后来我研究生毕业真的去了更大的平台,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可是我永远不会忘记,在21-23岁那两年,我曾怎样孤独而又不动声色地努力过。
那些别人定义的标签,教会我的是,你无法改变环境,但是你可以努力成就更好的自己。
04
其实不止你我,在任何时代,被贴标签,都是年轻人的专利。
因为,你是新人,没有话语权,却被推到最耀眼醒目的位置;更因为,审视后辈,几乎是人类处理复杂代际关系的共同手段。
年轻的惠特曼刚开始写诗,被主流媒体贴上”浮夸,自大,庸俗“的标签;
年轻的胡适在北大讲墨学,被前辈贴上”无耻“的标签;
年轻的张爱玲,23岁名震上海滩,被贴上“小资”的标签……
这个世界对年轻人从来不那么友善。大诗人大作家都经历过如此,遑论你我?
孔子说得好,“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所以,我从来不觉得别人标签中的我,就是我;我才不要躲在标签里过一生。
无论职场,还是人生,都不必在意那些别人强加给你的标签,而是勇于撕掉标签,用努力和实力证明自己。就像周冲说过的,“在黑暗中停留,你就是黑暗的;在光明中驻足,你就是光明的。”
因为年轻,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死磕到底,洗刷掉那些偏见,撕掉那些标签;因为年轻,我们可以用新的进步和成绩,被别人重新定义和评价。
那些无法摧毁你的,最终会成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