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听了一个讲座,是清华的一位教授,讲的非常好,把其中一些内容记录下来,方便以后学习
1. 关于方法论
做科研也好,参加工作也好,做事情最好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可能有其他人已经总结的非常好的方法,但是一定要有适合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是不一样的。不能遇到一个问题就闷着头去做,要先思考,用什么方法,该怎么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即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事情能上升到方法论这一层级的人不多,但是也意味着到达这一层级的人都很厉害,至少他已经知道学着去独立思考了。
2. 关于参考文献
论文的参考文献很重要,但是很多人会忽视这一点。拿到一篇paper,先看题目,再看参考文献,因为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你阅读了什么水平的文献,你的工作就是建立在什么水平之上的。要大量的读,慢慢形成一种习惯,对语言要形成一种feel。文献的阅读方式根据需要可以分为很多种:泛读,粗度,精读,专读等等。阅读的过程中要有培养一些良好的习惯,比如对文献进行分类,遇到好的英语表达方式要积累。自己在写论文的时候,参考文献要提前积累,不要等最后文章写好了东拼西凑。
3. 关于论文的引言
这一部分是查重率最高的地方,老师在讲到这一点的时候提到,你至少要花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这上面,仔细琢磨。
4. 关于生涯规划
老师当时提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很多人对自己的学术生涯没有规划,浑浑噩噩,结果导致好多年毕不了业。老师以他自己的直博生为例,介绍了一个直博生典型的生涯规划:
第一阶段:学习阶段,这时候是在学习有关的课程,不管是自己感兴趣的还是老师指定的,重心在学习相应的基础知识。
第二阶段:“博学”,虽然博士生的研究领域非常细,放到人类文明中,只是那么一个点,但是并不意味着,你只需要懂这一个点,一定要广泛涉猎,一些周边方向也要有所研究,不一定要多么深,这个过程也是在筛选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内容。
第三阶段:聚焦,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前面看了那么多的东西,不能看过之后就结束了,这时候就要思考自己接下来究竟要在哪个方向上发力了,和同行多交流,和老师多交流。这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不会给学生安排任何除他方向以外的任务,目的就是给学生时间让他静下心来认真进行思考。
第四阶段:进行研究创新,有些人在前三个阶段已经小有成就,很不错,但真正发力的阶段是在这个阶段。
第五阶段:提炼,这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阶段,能够对自己前面的学术生涯做出很好的提炼,你已经是这个领域的一个前沿研究者了。
这里面,最后两个阶段是最容易迷茫的,不知道自己做的这个东西的价值在哪里,质疑自己做的东西好不好,这个时候要和外界进行大量的接触,多沟通多交流是一个解决迷茫的办法。在每一个阶段都要及时复盘,总结自己哪里做的不好,哪里做的好,针对不好的地方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去弥补。
5. 关于同组学生查重率高
这个情况是这样的,一个课题组里面,师兄是博士在研究这个方向,师弟是硕士也在跟着师兄研究这个方向,师弟做为硕士先毕业了,等到师兄毕业的时候,因为方向一样,结果和师弟的论文重合了。老师在提到这个问题时,以他们自己培养硕士的经验举了个例子,他们的硕士培养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项目牵引。不管是基金委的课题还是从公司接的任务,大家都跟着项目走,项目做完了,也就结束了。
第二阶段:项目做完了不能就这么结束了,要从项目中提炼出问题继续研究,工程问题都比较实际,能解决问题就行,但有时候解决办法并不是最优解,这个阶段就是要寻找最优解,基于以前的研究提出改进的办法。
第三阶段:以方向为牵引,换句话说就是要做前沿的研究了,项目的事情不再由学生来做,而是交给专门的团队来做,这些团队可以是公司或者其他,但肯定不是学生来做。
私以为,在目前的中国,也就Top 2 能做到第三阶段,很多985高校能做到第二阶段就不错了,至于211高校更多的应该是停留在第一阶段。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去一个好的学校多么重要。
6. 关于OA论文
这是经师兄提醒想起来的。我也是今天才知道什么是OA论文,OA是 open accept 的缩写。大家在投稿论文的时候肯定遇到过这种情况:有的期刊需要交钱,有的期刊不需要交钱,或者在最后接收的时候,编辑会问你,是选择传统方式还是OA方式。
原因是这样的,由于近几年论文数量急剧增长,给出版社和审稿人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文章太多了,审不过来。于是就出现了一种需要交钱的称为open accept 的期刊,这类期刊与传统期刊有几点不同:
- 作者想要publish paper的话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几百美元到几千美元不等,欧洲的期刊还可能会用欧元或者英镑来结算
- 下载这些期刊的文章时,读者不需要付费。有人说我平时下载文章也不需要花钱啊,那是因为学校的图书馆已经替你掏过钱了,用校园网下载,的确不用付费。大家可以试试下载Nature的文章,一般都要掏钱。距我观察,中国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购买Nature的论文,包括很多985高校,原因也很简单:自己很难发出Nature来。我有一次需要下载一篇Nature的文章是找了在美国读书的朋友帮忙下载的,没有掏钱,说明朋友学校购买了这个服务,想想也对,毕竟在全球排名挺靠前的一个学校(羡慕脸)。
- 这类期刊的审稿周期一般比传统的期刊要短,快的一两个星期就可以了。
正是因为上面这几点,此类期刊的阅读率要比传统期刊的阅读率要高,相应的引用量也就上来了,前提是你的文章质量要高。这也正是此类期刊的运行机制,让读者对文章进行评判,进行自然淘汰,你写的文章很好,人家当然愿意看,也愿意引用,你写的不好,人家以后就不想看了,形成这样一个循环。
7. 关于审稿
- 绝大多数人的第一次投稿是在碰运气,根据第一次的修改意见修改之后第二次再投出去,就不是碰运气了,因为现在已经和审稿人有交流了。
- 审稿人很少会把你的全文仔细研究一遍,所以论文的Title, Abstract,Result 这三个部分一定要写好
8. 关于思考
最后一点说出来真的很扎心,区别 Labor 和 Researcher的关键是你有没有思考,Labor是不需要思考的,只要干活就行了,Researcher是一定要思考的
9. 关于团队
这也是经师兄提醒才想起来的,在最后的提问环节,老师提到一点:团队太重要了,团队意味着平台,平台决定了你以后能走多远,这一点,经历过的人心里应该都能明白,擦亮你的眼呐!
附加材料
下面附上一张表,是偶然间发现的,挺有意思:
另外,2018年考研报考人数达到238万,较2017年201万,增长18.4%。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