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在那本书上看到的说,女人包里要随时带着几颗糖,它有时候可以愉悦自己,有时候可以哄住小孩,拉近关系,甚至有时候还可救人一命。我信以为真,于是我有了包里带糖或者办公室抽屉里放糖的习惯。没想到这小小的糖有一天还真有大力量。
根据阿伦森效应,有时候教育孩子需要“打一巴掌,给颗糖”,即先贬后褒。
班里的小金总是不安分,平时就经常有违纪行为发生,屡教屡犯,而且还会和班里的男生打闹、拉扯,我对她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了。
那天上政治课前,趁着上课老师还没有进班的空隙,小金又在和前排的男生拉扯、打闹,完全没有进入上课的状态,我刚好巡班看见,当时我非常气愤,一个箭步冲到她的面前,狠狠的眼神瞪着她,嘴里也朝她吼着,指责她的不守纪律行为,瞬间教室里出奇地安静,同学们都看向我这里。这时政治老师已进教室,我火气未消,但也只好退出教室。
站在窗户边上,我继续瞪大眼睛,叉着腰盯着教室里的学生们,经过我这么一阵大发雷霆后,眼前的学生们总算是规规矩矩在上课,我再多看了几眼小金,经过我刚才的批评,此刻都过去了10分,她一直低着头无心听课,情绪低落。我有点担心她的状态,也有点后悔刚才得冲动。
回到办公室,我冷静下来后,更觉得伤害了小金,毕竟她只是孩子,有些顽劣,不守纪律也是难免的,我刚才的指责、批评肯定让她觉得在班里颜面扫地,特别是回想起她一直低着头的样子,我感到很不安,开始责怪自己的过失,良心不安起来,为了弥补对小金的歉意,我想起了抽屉里的那把糖。
政治课下课时,我特地拿了三颗棒棒糖走到小金跟前,贴近小金,温柔小声地说:“小金,对不起,老师刚太冲动了。”说话的瞬间我将糖塞在了小金的手心里,她还一脸懵地看着我,但瞬间似乎又懂了,笑了。班里其他同学看着这一幕,向她投来好奇的眼光,她也瞬间找回了自己的面子。
其实孩子的世界很小,小到只要老师的一个肯定的眼神就能快乐一整天;小到虽然被老师批评了,但能得到老师的三颗棒棒糖,也就得到了极大的安慰,因为她知道老师心里有她。
上午放学后,小金还主动来到我办公室找我,刚见到我时她有点不好意思,没等我开口,她先说,“老师,对不起!我以后一定守纪律,注意自己的言行。”
我感动极了,想起陶行知先生用一颗糖教育孩子的故事,有时候小小的一颗糖却是有大力量。在陶行知先生那里,它智慧地教育了孩子做错事要勇于承认并承担责任;在小金这里,它能让一个顽劣的孩子收敛自我,从此决心做一个好孩子;在我这里,它能表达我这老师对小金的歉意,真是力量无穷。
经过这次的事情,看得出来小金是真懂事了。
其实孩子们都很懂事,只是偶尔会控制不住自己错误的言行而已。作为老师,当孩子犯错误时,批评是常用的教育方式,但如果能用到阿伦森效应,智慧地做到“打一巴掌,给一颗糖”,让学生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和对自己的关爱,相信孩子们将会越来越亲近老师,并能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