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日本这个民族的评价总是两级分化的,有人说他的秩序和文明,有人说他的制造和工业,有人说他的残忍,并对她的武士道精神不可理解,有人则被媒体左右,嘲笑安倍经济让70%的日本人民感到生活艰难,而有人则津津乐道于苍老师,小泽,和各种社..... ----题记
《菊与刀》这本书在书架上存了很久,直到有位朋友说,如果你想了解日本的精神文化,并试图理解他们做事的出发角度,那么可以去看看这本书。这是一本文化社会学范畴的书,美国学者在战时对日本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探索,最初的目的是寻求一种了解日本思想体系的模式,作为二战时期的某种需要;未想战争结束后,这本带有报告文学性质的社会学著作居然在日本和世界范围内引起了重大的轰动,被誉为了解日本文化模式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而其中颇为令人惊叹的是作者鲁斯本尼迪克特从来没有踏足过日本一部——其所有结论都是从现有资料和对在美国的日本人了解研究得出的。这也成为后面对于作者这种研究方式的批判和讨论的点。
菊与刀的名字意味着日本民族的双重性,菊花是日本皇室的标志,刀象征着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作者的这个题目意图表现出日本人本身存在的矛盾——好斗而和善,尚武而爱美,野蛮而文雅,顺从而富于抗争
这个简单的评价已经通常被用来介绍这本书,也被作为对日本民族的评价,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矛盾和复杂的提出,而是从社会结构方面,去解构这种矛盾状态的成因。
"各得其所"--日本人的基本行为方式
各得其所是指日本人喜欢在既定的等级模式下生存,不论是君臣关系,父母关系,兄弟关系,夫妻关系,甚至是兄妹关系,都是在现有的模式下相对的自由和束缚,他们拒绝跨越等级的变革,在日本人的眼里,这是一种无力的行为。在这种思想下,他们对于安全感的定义不是自由,而是在等级模式下获得自由的庇护。因此日本文学常常在等级观念,自由主义以及人道主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等价交换与睚眦必报”---日本的报恩
日本的报恩与中国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不同,在他们的文化里报恩和报仇都是君子行为,中国的儒家思想在传播到日本是,他们对于最重要的“仁”的思想并没有认可,儒教以“仁爱”为基础的美德在日本文化中失去根基。日本人更重视自己的内心,认为只有将自己内心的所有感受表达出来才是最好的方式,所以就有了对恩和仇的回报,这一点是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在儒家思想中的根本不同,这样也就能够明白,为什么我们在看日本这个民族的时候,会有矛盾的感觉,会无法理解这样一个文明相对发达,同属亚洲世界的国家,对于自己的民族历史和在人类进程中所犯的错误所持的态度会如此差异巨大。
“义理,名誉和人情”---日本文化中最重要的几个分支
义理是一个日本文化中最为模糊和难于解释的概念,名誉和人情则体现了日本人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忠,孝,义理,恩情……每一种品德之后都形成了一个范畴,也就是我们说的圈,可是每个圈之间的定义和要求往往是矛盾的,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义不能两全,而日本人往往痛苦的根源也来与此,因此多数人会在忠,孝,义理之间作出痛苦的抉择,然而无论怎样,他们都会辜负另外的一方面,因此死亡可能成为了他们唯一的解脱方式,这也是日本人的自杀率一向是世界最高的原因。除去社会本身的压力,传统的价值观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道德与修养”
道德与修养讲究了日本文化的标准,然而这个标准就是没有统一的标准,日本文化除去天皇,并没有真正的文化精髓,天照大裕神仅仅作为一个国民最高的庇佑存在,就类似于等级的塔尖,赋予民众一种精神的安宁,却不对人的行为作出强制性的指导,因此日本人可以选择自己爱好的东西,尚武,花道这些奇特的相悖的东西再没有统一文化的前提下得到了一种奇妙的统一。而在没有统一宗教的限制下,日本人对于人性的追求发挥到了极致,当然这种追求是在前述的等级制度下不逾越礼法的一种相对追求。日本人对于性,肉体的放纵并没有严格的限制,他们认为人的精神往往和情操相关,而情操并不与人对于原欲的释放关联,由于这种奇妙的理论形成了所谓日本民族矛盾性的种种。
最后关于儿童的教育,值得一提得是,日本的教育和美国是相反的,不同于美国自由度的N型曲 线,日本人的自由呈现一种U型图,儿童和老人拥有最大的自由,而成年人则被各种事物所束缚,他们认为人只有在束缚下才能发挥出精神力量的极致,这与其他地区是截然不同的。
部分内容摘自豆瓣:小谈《菊与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