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央求您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每每听到这首歌,我都会心情沉重的想起我的父亲来,歌词的每一句,都是我想对父亲说的话。我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善良勤劳,勇敢坚韧的父亲。
人生如梦,岁月如梭,好像只是梦和醒之间,父亲离开我们近十四年了。十多年过去了,我对父亲的印象一点儿也没有模糊,对父亲的思念一点儿也没有淡薄。或许是因为经常梦见父亲吧!是梦一直在修复着岁月消磨的记忆和思念。
父亲是个瘦高个,年轻时一直昂首挺胸的,老了稍微有点驼背。浓眉大眼的父亲,鼻子很坚挺,额角方正,嘴角微微上扬,清瘦的脸上法令纹显得特别深。父亲大多时候和颜悦色的,很容易亲近。只有生气时表情特别严肃而冷峻,通常我都不敢多直视。一直以来我都以李幼彬为偶像,除了他的演技实力外,更多的是因为他跟父亲很相像,身材,容貌和表情都像。
一生都务农的父亲是念完了小学的,在同龄人中也算是有点学问的了,年轻时担任过生产队长和会计。大集体生产时我记事了,那时候觉得父亲特别牛,因为每个农忙时的傍晚各个劳动力们都要去父亲那里报工分,汇报一天的劳动成果,并接受安排新的工作。我人生中接受的第一个领导的印象就是来自父亲。
父亲一生勤劳节俭,所以我们姐弟五个才能上学上到自己无力考学为止,没有一个是被动辍学的。五个人念书加起来超过五十年,在那样一个温饱尚未解决的年代,父亲肩膀上的压力可想而知。记得我九岁时奶奶刚刚去世,安葬完奶奶时家里已是负债累累了,没过几天又是开学报名时间,家里一个角子也没有,看着别人孩子都报名了,父亲只有又去舅舅家借了我的报名费。
父亲是很辛苦的,我家那个时候有七个半户口的地,十二亩水田,还有旱地。我们姐弟五个都在念书,从小学到高中的都有,所以地里活绝大多数都是父母亲干的,只有假期我们才能帮点忙。我那时小,只能给父母亲送水送饭。虽然父母亲每天起早贪黑,我们家的农活还是会比别人家慢几天结束,年年如此。
记得小时候最盼过年过节了,因为有好吃的,还有新衣服穿。尽管父亲没什么钱,但是每到过年过节时父亲总是会买点布料,请裁缝师傅来家做一天衣服的。尽量让我们每个人都能穿上件新衣服,应应时节,借钱也会。可是我的记忆中父亲很少穿新衣服,父亲一直都喜欢穿藏青色中山装,总是要穿到褪色发白,肩膀上,胳膊上有几个大补丁才会舍得丢掉。初中毕业后我学会了缝纫,给父亲做了一件藏青色中山装,也是父亲穿的第一件有衬托的衣服。因为省布钱,做的是半托,也就是只有两片衣前片是带衬布和里布的,这样既能让衣服笔挺又能省一多半里布。这件衣服也确实是做得特别合体特别挺顺,贴袋衣领,门襟肩托,每一个部位都做到自己满意为止。父亲穿上后立马秒变基层领导风范,喜滋滋的,后来只要一说起做衣服就会夸那件衣服做得好。那件衣服一直跟着父亲,穿了十年,直到父亲带走它。
“闲时莫望,时节尽量”(平时别想吃,过节尽管吃)。每到过年过节父亲总是会这样叫我们吃好吃的,当然是鸡鸭鱼肉啦!因为要供我们上学,家里很少有余钱改善伙食,平时是很少有肉吃的,所以过节时父亲是一要让我们吃个够的。青蒜苗焖猪肉是必不可少的,那是父亲最拿手的菜。直到现在为止,无论山珍海味,无论大酒店小餐馆,让我最留恋的美味还是父亲做的青蒜苗焖猪肉。那时家家都散养着猪,猪肉鲜香肥嫩。父亲每次都是要买三斤多现切的猪肉,再到菜园里拔一把青蒜苗,切菜烧肉,焖锅起菜都是父亲操作(平时都是母亲炒菜,父亲烧火)。等到上桌时,红亮的猪肉夹杂着白的青的蒜苗,香气扑鼻而来,我们早已垂涎欲滴了。而父亲总是在旁边一边微笑着看着我们先吃,一边帮我们翻找瘦肉,最后自己就只能吃剩下的肥肉了,还说肥肉不刺牙,他喜欢吃。
父亲一生深明大义,言而有信从不负人。那时农村女孩子念书是不多的,大多数小学没上完就辍学在家务农,甚至很多从未跨进过学校门。可我大姐是我家上学最多的,高中毕业还补习一年,再考时差三分没能上大学。很多人劝父亲别再让大姐复读,说女孩子迟早是别人家的,还有四个男孩在上学,没钱就别太撑了。可父亲一再鼓励大姐再复读,并且借了五十元给大姐去报名。就在大姐开学报名的前一天,她把报名钱塞给了父亲,说什么也不去复读了,毅然决定辍学回家帮父母务农。
寅吃卯粮是那时我家的生活状况,父亲总是经常出去借钱借粮来维持全家生活。尽管我家很穷,但是父亲借贷却是不难的,这要得益于父亲的诚信为人。父亲借钱从来不借让人为难的大数目,量力而行,而且借钱时必然主动说定归还的期限,到时一定会想办法按时归还,一般都是卖米卖猪还债,实在不行就借钱还债,从来不会食言。
父亲一生都好学,爱阅读,看过很多小说,很容易接受新思想。所以农忙季节时我家的稻田里总是会有很浓的文化氛围的,这在我们村是一道独特的风景。通常我们会一边插苗一边听父亲讲小说和古代文人故事,包括三国演义,岳飞传,隋唐演义,谢晋故事,朱熹故事等等。每到精彩之处我们还会插上几句自己的见解,引发一些争论,而父亲从来不会对我们加以声色,总是客观平等的跟我们交换意见,而每到此时母亲也会责怪父亲不该干活时说这些,耽误农活,争论也就不了了之了。
父亲经常说百善孝为先,而且也为我们树了很好的榜样。记得以前父亲经常当作笑话说一次他经历:爷爷暮年,牙已经掉没了,可爷爷又经常念叨炒花生米的味道好,想吃。父亲跟两位大伯就把花生米炒熟了用小石磨来碾碎。因为花生米含油脂,碾压后就成了花生饼,粘着石磨不出磨盘,没法碾,后来父亲又想到用少量炒熟的大米和着花生米一起碾,这样才让爷爷随时随地就能吃上花生米了。我记忆中从来没有过父亲顶撞长辈的场景,奶奶晚年卧床三年多,每天都是父亲母亲端水洗脸,端茶端饭,从来没有过不耐烦,更别说责难了。得益于父亲的言传身教,我们家的家风一直都是不错的。
父亲做什么事都会尽量替别人着想,就算是自己苦点亏点也会尽量让别人便利点舒服点。妻告诉过我一件事,说她一直很感动,很幸运有这样一个善良的公爹。那是我结婚后的第二年,儿子还不到一岁,我外出打工了。有一天晚上下暴雨,妻带着儿子睡着了。迷迷糊糊中她听到楼板上有动静,以为有老鼠或者猫咪,再仔细多听听,听到父亲和母亲的对话:(好了吗? 好了,不大漏了,我又放了一个大盆。 没吵醒孩子吧?没呢,没有动静。)这时候妻已经明白了,泪眼模糊的没有出声。因为我婚后住的是木结构的老房子,西边房间是父母亲在住,东边房间是我们住,中间一个大堂厅通房间和后面的厨房。房间上面有一层结实木楼板,楼板有个一米见方的洞,通常上用直梯从房间里上楼存放杂物的。下这么大的雨,楼上肯定又漏雨了,父亲是知道房顶有个地方平时不漏,大雨时就会漏水的,所以跟母亲一起半夜起来节漏水。担心把孩子们炒醒,父亲就想到从厨房里靠房间的墙上用直梯上楼,不过那样很艰难,也危险,不过还是在母亲的配合下上楼移好了瓦片,放了接水盆,没吵醒他的小孙子。
父亲对我们的关心,爱护无法在笔下一一道尽,平凡的父亲给了我们最伟大的爱,有温润慈祥若水,有严格刚秉如山,伴我们一路成长,让我们余生怀念。
父亲,我想您了,我经常想您,我们会一直想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