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这几乎是陪伴我们长大的两个字,谁没有经历过大大小小无数个考试呢?每次考试的结果无非有二,好,或者坏而已。换句话说,达到了期望,或没达到而已。
可能还有第三种结果——差不多,可我总觉得,这个词里多少有些无奈,好像是一种妥协和退而求其次。“差不多”和“还行”的意思,可不可以理解为,好的不足够,坏的不彻底?
这是个大的命题,我真不知道从哪说起。
01
对我来说,考试并不那么可怕,备考才真正让我抓狂,那个准备的过程,简直了。
这个过程中,大概每个人都会有负面情绪,担忧,紧张,不安,恐惧,等等等等,我们不妨统称为“痛苦”。
那么,这种“痛苦”源于哪里?
是父母的期盼无形中给了你压力?是同学的优异让你觉得技不如人?是考试临近,自己不得不复习的被强迫感让你“痛苦”?还是面前一堆永远学不会的教材让你痛苦?
或许这些都有那么一点,不过我觉得,让你“痛苦”的最主要原因只有一个——
你的期望与你的能力不匹配,你的认知与你的行为不相符。
什么意思?
除了自身的病患或亲友离去的痛苦是真实的,其他的痛苦都是你自己的价值观带给你的。
当你平时草草了事,却想在考试时一鸣惊人,而自己又明明知道仅仅靠考前突击是达不到这个期望的时候,会有求而不得式的“痛苦”。
或者说,当你平时慵懒懈怠,就算考前突击连及格也不能百分百保证的时候,那么你这个“考前突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等待审判”的过程——判决你过,或不过,这个时候,你必然“痛苦”。
又或者,你平时积极主动,考前认真复习,你想要一个优异的成绩,自己却没有能力完全保证做到的时候,或多或少,也会“痛苦”。
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的大佬和真正的渣渣是不会感到“痛苦”的,因为他们一个是有能力保证达到自己的期望,另一个是完全对考试结果不在乎。
说得通俗一点,所谓压力,其实是自身的能力不足,所谓困难,其实是自己本事不够。
这就是上面说的,“能力与期望不匹配”。不是你的努力没有回报,而是你的努力达不到你要的回报。
不过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日复一日的努力,修炼自己,提升能力,增强本领。
人的差距,有认知层面的,但更多是执行层面的。拿考试来说,谁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卖力考试?但是有多少人做到呢。
当你认知层面上意识到自己应该努力学习,但执行层面上却屡屡半途而废的时候,你感到“痛苦”——因为你的上进心在谴责你自己。
换句话说,之所以痛苦,是你只有上进心,却无上进的行为,只单纯的想要进取,行动上却并未落实。
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你不想付出,却想得到。你种下一颗桃树,却想要一个桃园。
这就是上面所说的,“认知与行为不相符”。
拿考试来说,让你我烦恼的,不是考试多,而是没复习好,或者说没学好,但又想考好。
02
我不止一次的怀疑,我们现在学的这些,以后到底能用到吗?以前我不知道,但我现在觉得是不是可以作如是解:
或许现在学的有些知识以后确实是用不到的,我们之所以要学,要绞尽脑汁的考试,只不过是一种能力的证明——证明我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老师讲解或者自学,达到一个知识掌握的要求。
换言之——能考一个好成绩是一种本事,以后有没有用是一回事,现在你能不能做到,是另一回事。
说到这里,我想插播一段话。
我常常见到或者听说一些人,他们可能在某方面很擅长。比如,他们可能英语学的很好,与人交流无碍;可能在数理化方面很擅长,总是得高分;可能获得过某一个奖项,拿到过某一个证书;可能拍照很好看,摄影很漂亮。
这个时候,总有一些声音,说,“不就是英语好吗”,“不就是考得好吗”,“不就是拿过奖吗”,“不就是会拍照吗”。
的确,这不是什么特别傲人的成就,跟拿诺贝尔奖没法比。
但是,如果你试试看,你就会知道,这每一项能力获得的背后有多么的不易,他们究竟付出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汗水,才能有这么几个“不就是…”。
接着说考试。
是不是,生命不休,考试不止?
我们目前面临的考试,其实是人生中最单纯的一种考试,我们仅仅靠学习书本就可以通过。无非就是多花些时间,多用些心,多做准备——这也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
尽管高中又苦又累,还是有许多人十分怀念高中。我身边不少人,包括我自己,都觉得“大学里的破事儿太多了”,耗神又耗力。
那么,当我们大学毕业以后,是否会像怀念高中那样怀念大学的生活?感慨那时多么单纯,多么无忧无虑——尽管我们现在并不这样觉得哈哈。
相应的,毕业之后的“考试”,就不只是看看书本就能通过那么简单了。或许那时就会发现,人生中很多“考试”来不及准备,很多“考试”自己根本无能为,甚至,很多“考试”自己连参加的资格都没有。
如果我们连现在最单纯的考试都应顾不暇,怎么指望自己可以有能力去应对未来的“考试”呢?
歌德说,今天做不成的,明天也不会做好,一天也不能虚度,要下决心把可能的事情一把抓住,紧紧抱住,有决心就不会任其逃去,而且必然要贯彻执行。
(woc,我感觉这段怎么写成鸡汤了)
03
每次到了考试月的时候,我们常常说,也常常想——我要吃好吃的,要看电影,想出去玩,想在无人的角落里安安静静看完一整本书,反正干什么都好,就是不想学习。
这是真心话吗?
绝对不是。
考试月的时候,你心里想的绝对不会是如何如何的玩,就算让你去玩,放开了玩,大胆的玩,你真会去玩吗?
或者说,你真能安安心心的玩吗?一点挂念都没有?
考试月的时候,最能让人安心又踏实的,不是王者又连赢了三把,不是又看了几部好电影,而是每天都把要考的内容多复习了一些,是肉眼可见的每天的复习进度,是今天比昨天好那么一点点,这才是我们真正最想干,也最能让我们感到欣喜的事情。
考试月我们做的一切,不过是想最终取得一个好的成绩。
可是,然后呢?
如果并没有如我所愿,甚至一塌糊涂,那么,然后呢?
我的准备和努力,就白费了吗?
我那天问我上初中的弟弟,我说你现在用功读书,你知不知道到底为了什么?
他的答案当然是考上好的高中,然后考上好的大学。
我又问,考上好的大学了,然后呢?
这是一个我自己都没有想明白的问题。
青春是该付出在那一张张试卷上,
但青春不全是那一张张试卷。
我们之所以用功读书,卖力考试,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建立、生命的领悟、凡事广涵的体认——而不是做一架“念书机器”或者“考试机器”。
寒假看了三毛一本书,她说如果你以为,你死啃书本,考上大学,就是前途的代名词,那仍是虚空而幼稚的,因为你没能了解,书本只是工具而已,念了一大堆书,仍不懂做人,仍不懂如何自洽,如何认真的感受生活,那个书,就是白读了。
我想说的是,如果考个好成绩是我们复习备考的唯一目标,那么当这个目标没有达到,你失去的就已经不仅仅是目标而已了。就算这个目标达到了,你收获的也仅仅是实现了一个目标而已。
我的意思是,考个好成绩不该是我们的唯一目标。起码不该是唯一的。
如果我们做不到享受复习备考的过程,那么就应该试图做到从中学到些什么,问一下自己这个过程能教会我们些什么?在这个并不那么尽如人意的过程中,是不是自己可以慢慢拥有内在的平和与从容?最起码,也应该试图从中感受到、体会到丰富的细腻的感情与认知的变化。
曾听过东京大学上野千鹤子的一段致辞:“你以为的努力后得到的回报并不是你们努力的成果,而是环境赋予的。你今天会觉得努力就有回报,是因为你周围的环境鼓励着你、推动着你、手把手拉着你、并为你所做之事进行评估褒奖。这世上有那种怎么努力也无法得到回报、想努力却无从下手、太努力弄坏身心的人。请你只为了超越自己而努力。我坚信大学学习的价值,不是掌握已有的知识,而是掌握那种能挖掘没有人发现过知识的能力。你们即便变成难民,也能拥有生存的智慧。”
我们当然可以干脆什么都不想,也不去管结果如何,就抱着“只是为了超越自己而努力”的信念,认真准备下去,至于结果,那是水到渠成的事。
(有人问我我自己能做到吗?别问这种愚蠢的问题,我当然做不到!哈哈哈)
接个吻吧,不不不,打错了,结个尾吧
爱比克泰德有句话,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
我们能做的,只是尽力演好属于自己的剧本,就像《绿皮书》里说的那样,不管你做什么都要做到极致,上班就认真工作,笑就尽情大笑,吃东西时就像吃最后一餐那样去享受。而我们目前的剧本,就是认真的学习,充实自己,并不是焦虑时光,你在三四月做的事情,在八九月就会有答案。
有些时间花出去有奖励,有些会有惩罚。
这些年,我们为考试的努力,最终的高分,读名校再考研,如果回报来得及时,那自然皆大欢喜。但是倘若结局仍然抱憾,也别失落,因为此时彼时的努力,会在你看不到摸不着的时候,给予你迟来的惊喜。
正所谓“守得云开见月明”,在见月明之前,得耐得了性子,守得了初心。
《真实的高贵》里海明威说,在人生或者职业的各种事务中,性格的作用比智力大得多,头脑的作用不如心情,天资不如有判断力所节制的自制耐心和规律。
如果有那么几次,结果并不如自己所愿,没有关系,考试、比赛都是一辈子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多年以后,会不会为今天做的决定而后悔?毕竟你看过的事物,你思考的问题,以及你所做的决定,才造就了现在的你,也造就了你的喜好,也造就了你的人生和人生质量。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一个人如果曾不遗余力地追求心中志向,哪怕最终没能抵达,也没有什么好后悔的,尽过力之后,没有后悔的情绪,没有任何情绪了。
如果万事开头难,那么结局一定要圆满。
说了那么多,其实就一句话——要想让未来更好,唯一正确的思维是做当下最正确的事。
(喜欢的话,欢迎关注我的gongzhongHao哦:雨的Miracle)
图源于网络,侵删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