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不那么令人振奋的结局,却是一个残酷的现实。
在学艺的路上,并不是所有的琴童都能走到最后。这无论对琴童自己,还是对家长们来说,都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与其痛苦地煎熬着,不如痛痛快快地来个了断。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尤其让很多局中人所困惑的是,究竟什么状况才是该放弃的信号呢?
所以,我们就来好好梳理一下。
首先,最明显的特征是厌倦,甚至痛恨练琴。
我们虽然曾经分析过顺利度过厌烦期的方法,但是那些方法往往在初期是最有效果的。真到了后期,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兴趣的时候,再说什么,只会招恨,而毫无益处。
就像和我差不多一同经历厌烦期的王同学那样,恨透了练琴这件事,甚至连这两个字都成了避讳。爸妈只要一张嘴跟她提练琴,她就来气。
为了缓和她的情绪,她爸妈试图有意多让我和她接触,聊聊乐团排练的情况。但很显然,王同学明显地感知到了她爸妈的想法,继而连我也开始回避起来。无论她爸妈如何描述拉琴这件事有多美好,王同学都丝毫不为所动。
这就出现了第二个放弃的信号:对他人,尤其是身边人的乐器展示无感,更不会心生羡慕。
当遇到感兴趣的事物时,见贤思齐是再正常不过的心理状态。可是如果产生不了任何情绪上的波动,那就是真的打心底觉得没意思了。
后来,就这么拉锯了有将近一年的时间。爸妈想尽了一切办法挽回王同学的心意,最后都无果。
一年之后的某次碰面,王同学和我细数了她和爸妈的抗战历程。先是找各种机会邀请她听音乐,遭到她的回绝。再是时常有一搭、没一搭地问她身边同学学琴的事儿,她索性直接回复不知道。
放弃之前的最后一击,她妈妈采取的是柔和政策。以很久没练琴,自己想听女儿拉琴为由,苦苦哀求于她。
可她丝毫没有动情,坚决不妥协。直到她妈妈无奈地同意她就此放弃学琴为止。
用王同学的话说,她为这句话等了一年。终于听到之后,像得了特赦一样,长吁了一口气,总算是解脱了。
这就是第三个放弃的信号:停摆一段时间之后,丝毫没有再次拿起乐器鼓捣的念想和愿望,反而觉得不再练琴是一种解脱。
当上述三个信号齐刷刷一起出现时,那么就到了召唤神龙的重要时刻了:请果断选择放弃吧。
很多琴童的家长们都不愿意正视这个问题,总觉得这样的结局相较大张旗鼓的开始来说,过于灰头土脸了一些。
可是扪心自问,为什么会觉得灰头土脸呢?
孩子是不会有如此感受的,因为躲避掉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反而应该是件值得庆贺的事。
只是,当这样的行为违背了父母的意愿,当父母深觉对孩子的无数期许和愿景或许就此落空,尤其是当与别人家的孩子形成鲜明对比时,父母才会觉得如此丢面儿。
中国父母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总认为自己生养了孩子,就拥有对孩子一切事物的决定权。按照父母自己的主观意愿管控得过多,根本不懂得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和选择。
在这一点上,学乐器简直就是中国父母们虚荣心的照妖镜。
只要是父母觉得有好处的事儿,就打着“为TA好”的旗帜,一股脑儿塞给孩子,而根本就不问孩子是否真的喜欢,享受其中。
我见过太多学乐器学得叫苦连天的琴童们,还有一边叫嚣着孩子将来会感谢自己,一边不亦乐乎地与孩子斗智斗勇的父母们。
学乐器并不一定都是好事,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相比千篇一律的标准来说,因材施教才应该是教育的真谛。
一窝蜂抢着让孩子学乐器,除了映衬出父母的短视与焦虑之外,别无它用。
与其煞费时间和孩子周旋,不如真正花点心思来发掘孩子究竟喜欢什么。让孩子做TA喜欢做的事儿,才是最聪明的选择。
所以,做个轻松而明智的父母,从放下自己的主观意愿开始做起。
不喜欢音乐的孩子,就不要强迫他们来学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