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霖,我亲爱的孩子:
当我拥抱你时,你一定吃了一惊。你弯下身子,用粗壮有力的胳膊潦草地回应了我一下。你是不是会不好意思,害怕台下那么多同学看着你?我觉察到了你的紧张,从上台的那一刻。当主持人请每位班主任和一名同学上台时,你跑到我跟前说:老师,我陪你!你的英雄举动赢得同学们的声声喝彩,我知道,冠霖,你从来都是暖心体贴的孩子。
我们俩并排站在台中央,我很淡然,心境跟这喧嚷的气氛完全不搭。你有些紧张,尤其是左边同学开始呼喊自己的中考目标时:他们喊的都是一高。我侧转身子,认真地注视着你的眼眸。你有些慌乱,脸上惯性地浮出笑意。我用眼神告诉你:要认同自己!轮到你了,你接过话筒,也和其他同学一样,大声喊着:李冠霖,一高!李冠霖,一高!我郑重地面对着你,拼命为你鼓掌。不管这口号能不能成为行动的力量,都该为你的勇气点赞。我还要当众给你一个拥抱,告诉你:我的孩子,此刻,你很棒!
学校煞费苦心,在中考前50天之际,请了洪鸣教育来给你们做励志演讲。对于此种演讲,我是抱有成见的。我不相信一个演讲就能带给孩子们拼搏的力量。很多时候,往往是当时热情、心动,过后一如既往。我也是从学生时代走来,直到现在也仍算是个学生。我深知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如果没有强烈的追求和迫切的愿望来支撑信念。
纪伯伦说:“生活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激励;一切激励的确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识;一切知识的确是虚空的,除非有了热爱。”我要为他的这句话续写一句:“一切热爱的确是抽象的,除非有了行动。”如果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恒久的信念支撑,没有不懈的付诸行动,所有的励志活动都将如这五月的杨花,随风飘散,而非落地生根。奋斗的力量,不来自外界,而来自于内心。正如李嘉诚所说:鸡蛋,从外部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是生命。我们每个人不也是这样吗?从心底里生发出来的力量,才是最坚不可摧的。
但是,我的孩子,我也多么渴望这场演讲能触动你,还有好多个像你一样萎靡怠惰的心灵。
确切地说,离中招考试还有46天,初中三年这场长跑已隐约看到了终点。此时,正是加油冲刺的阶段。孩子,我知道你也一直想要努力,而且也真的付出了努力。随笔中你总是在反思在给自己鼓劲;每个假期你都主动请求家长给你找老师,找辅导班,不停歇地学习。可是,效果怎样,你自己很清楚,成绩也冷冷地向你证明着:课堂才是学习的主要场所。丢失了课堂上的努力,就像是舍弃正餐靠零食去补充营养一样,身体要受到极大的伤害和亏损。
三年来,你一直放任着自己的贪玩、走神和懒散,多做一点点就累到你了,非要用看手机、玩游戏等等方式来休息。七八年级没好好投入学习,九年级的你也是有心无力,即使到了这最后的冲刺阶段,你也没有精神抖擞地全力以赴,这正是令我日夜焦心的事。
世界是公平的,你不把最投入、最拼搏的状态拿出来,它就不会给你想要的东西。这最后的40多天,只要你足够踏实足够勤奋足够用心,你收获的不仅仅是想要考上的学校,还会有你终生受用不尽的成功经验和习惯。
理查德•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用这样的文字来描述懒散:“懒惰主要是因为身心都提不起劲来;该尽的责任故意忽略或不肯去做,这就是懒惰。懒惰虫讨厌工作,好逸恶劳,甚至纵欲……一个人是否懒惰很容易看出来:一想到劳动就嫌麻烦,专事安逸,只挑容易的工作做,心里常常感觉疲累,借口不断或经常迟到,一点小事就打退堂鼓”。如此看来,懒散就像是一种病,一旦得上它,又没有奋力去摆脱,那就会逐渐变得毫无奋斗之心,一辈子“好吃等死”。
我亲爱的孩子,对照自己,你是不是要警惕了?千万不要得上这种叫做“懒散”的疾病。我们可以有很多不努力的借口,但最根本的罪魁是“懒”。我知道,你有很美好的梦想,你的口才好,形象好,也特别善于与人打交道,走上社会,也许,你会获取得心应手的局面。可是,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实力才是站稳脚跟的法宝。社会上可能有一些文化很低而春风得意的人,但并不代表我们也会有这样的际遇啊。请相信,任何成功的背后一定都有不为人知的付出与代价。
此刻,五月阳光明媚,花草芬芳吐翠,各种不知名的鸟儿在熹微的晨光中歌唱。岁月正好,青春正好,让我们跟懒散打一场硬仗吧!早起,晚睡,拼力超越昨日的自己。
我愿和你一起,奔跑在追梦的艰辛和坎坷里,用最好的自己,赢来最想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