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一部Sir期待已久的片终于出了资源。
它是今年西雅图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又在戛纳电影节拿下“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导演奖——
《神奇队长》
Captain Fantastic
“一种关注”单元是戛纳专门为国际新导演的小众佳作所设的奖项。
别看它只是个单元奖,比起主竞赛单元,“一种关注“的提名更加纯粹。
不会被制作成本、导演演员名气所左右,选的都是真正高水准、小制作、特立独行又值得一看的冷门佳片。
《神奇队长》也不例外。
这部电影在戛纳放映完,全场观众起立鼓掌直至字幕结束。
豆瓣7.9。
IMDb8.1。
有网友把《神奇队长》和之前Sir同样推荐过的《追捕野蛮人》《瑞士军刀男》并称为今年的“现代丛林三部曲”。(@长枪巨炮珍珠洞)
前两部都跟着Sir刷完了,这部怎能错过?
先来认识下这位“神奇队长”。
别想歪,和DC家那位没关系,是他:
看这个多毛的怪咖很眼熟?
换个造型你就认识了。
阿拉贡《指环王》——维果·莫特森
完成了护戒使命的维果,在本片扮起了全能父亲:本。
不仅学富五车,野外生存能力更是max,攀岩、捕猎全都不在话下。
十几年前,他和妻子舍弃社会生活,在丛林里建造了一个“乌托邦”,带着六个孩子,野外隐居数十年。
孩子上学当然是没戏了,但教育也没落下。
夫妻俩就是孩子的老师,从近身搏斗到量子力学,无所不授。
日常锻炼是绝壁攀岩。
夜间娱乐是围着篝火啃书。
Sir给你们扒下这群小孩读的书单: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乔治·艾略特的《米德尔马契》...
当然,教材屌不算啥,关键是六个孩子吸收知识的能力。
堪称一家子神童——
大儿子躲着父亲参加美国高考,斩获一堆顶级名校offer。
以下字幕来源:翻托邦字幕组
十五六岁的女儿可以做超弦理论的学术报告。
小学年纪的小女儿把《权利法案》倒背如流,还用来黑中国……
影片演了15分钟后,你会开始疑惑:
孩子们的母亲呢?怎么还没露面?
别急,正片来了——
一切故事,都要从这位患有”精神狂躁症“的母亲去世说起。(是的,你没看错,一上来母亲就去世了)
本带着孩子们,决定去完成一项“拯救妈妈”的任务:
把生前信奉佛教的母亲,从外公外婆执意要办的基督教葬礼中“拯救”出来。
于是一家人像要去闹革命似的,士气昂扬地开着长得有点像公交车的房车,杀出丛林。
可是别忘了,他们全家都已经与世隔绝了十几年。
试图与人类社会进行久违的接触时,摩擦也接踵而至。
被交警揪住:呀!一家小孩儿都不上学!
派一贯身手矫健的女儿去屋顶执行任务,却导致女儿摔得头破血流。
沮丧的大儿子疯狂控诉,怪父亲把自己培养成了一个不谙世事的怪物。
冲突和矛盾一次次升级,曾对自己“乌托邦式教育”深信不疑的本,也开始自我怀疑、内心动摇……
故事就撸到这。
在Sir看来,这部电影能大获成功,离不开以下因素:
第一,维果·莫特森的完美诠释。
作为全片的灵魂角色“本”,一演不好,满盘皆输。
幸好,导演找来的是维果。
Sir最叹服的一段表演,是在本知道自己差点害死女儿后。
下意识的闭眼、飘忽不定的眼神,向左上方颤动的嘴唇。
欲言又止、摇摆不定,本的后怕、自责、不安和痛苦,在这4秒内被演绎得无比真实。
维果在接受时光网采访时,也坦然饰演“本”这个角色,具有挑战性。
他身上的幽默、有激情、迷失后能迅速找到办法去适应、最后寻得新平衡的特质,恐怕是我从影以来诠释的最复杂的人物之一了。
很多人不解的是,出演《指环王》系列后,维果为什么没有借着高人气继续在好莱坞大红大紫一把。
答案藏在维果的好基友精灵王子(奥兰多·布鲁姆)对他的评价中:
艺术家。
不被纸醉金迷的功名利禄所绑架,维果醉心的,是有艺术感的生活本身。
电影中的主人公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想在社会里混出点名堂轻而易举,可他非选择远离人世,带着妻儿占山为王。
正如维果虽然有极高的表演天赋,但电影接的并不多,集演员、诗人、画家、摄影家于一身,有空就去写写诗、作作画、拍拍照、出出书。
有人说,这个角色简直是为维果量身定做的。
第二,影片本身讲述的反乌托邦题材,总让人欲罢不能。
《1984》《银翼杀手》《黑客帝国》《饥饿游戏》
不同于以上大格局作品,《神奇队长》的切入点虽小,但野心很大。
由一个离经叛道的小家庭,被迫重回社会的故事铺陈展开,荒诞背后,隐藏的是“人类是否可以脱离社会而生存”的大命题。
——没想到这么大的主题,还真让导演给hold住了。
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不随意下结论,更不妄图站边。
电影的视角更像一个引路人,只负责把环环相扣的情节发展和反转娓娓道来,提供给观众更多思考的空间。
故事讲好了,观众自然会懂。
起初,看到镜头中的世外桃源,Sir真心觉得羡慕。
孩子们没有课业压力的重负,没有喧嚣世俗的纷扰,还一个个身强体壮、饱读诗书。
这段要是在学校里一放,估计一半学生都要盘算着逃学。
可当你继续看下去,就会感受到他们的窘迫和困境。
处理男女关系及其木讷的大儿子(完全没有经验啊),和萍水相逢没几小时,连姓氏都不知道的女生牵了小手、亲了小嘴。
就不可理喻地头脑发热,壮烈求婚,招来对方的白眼和嘲笑。
好尴尬。但又好真实。
太多“神童”走入社会后,都根本不知道怎样正常地和人打交道。
这让Sir想起曾看到的一则新闻:
七旬老汉从小自己教育女儿,琴棋书画、文理知识样样不落。
可事实是女儿连初二的试卷都无法完成,父女俩多年来独来独往,鲜少与外人亲近。
老汉号称女儿在进行“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研究”,并断言没有哪个科学家的成就会超过女儿。
可被问到学习的具体内容,他却总是含糊掩饰,一句“不方便透露”就敷衍了过去。
偏执的家庭教育,到底会成就孩子还是毁了孩子?
全片看下来,孰是孰非,Sir也无比纠结。
看到这股勇敢的异世力量,能够冲破世俗社会的墨守成规,大快人心。
可再看到这群“异类”,和社会碰撞时尽显拙态,不免又遗憾心酸。
其实,观众对男主产生爱恨交织、游移不定的评价,正中导演下怀。
片中曾用颇具争议的著名小说《洛丽塔》,影射本对孩子们生活的控制欲。
由原著改编的电影《Lolita》(1997)
书中男主角以继父的身份照顾着十二岁的少女洛丽塔,同时又对她怀抱着无可救药的爱恋。
他对洛丽塔的感情是复杂的,融合着近乎绝望的渴望、不顾一切的热爱、小心翼翼的卑微,以及,难以克制的掌控欲望。
《神奇队长》中,女儿看完《洛丽塔》,对父亲讲述自己的感受:
有一个老男人爱着这个女孩
从本质上说他是一个儿童性侵者
但他对她的爱 如此动人
可这又是个问题 因为这一切是错误的
我恨他 但同时我又觉得他很可怜
一切的动机都始于热爱,但这动机仍改变不了这段关系本身的压抑。
恨他,却又觉得他很可怜——这句话不止在说书中的主角,也在说电影中的本。
《神奇队长》最妙的是,它在讲述中完全克制住了评判的欲望,所以向我们展现出的本,既伟大又无力,既勇敢又自私。
妻子一家在质疑本,孩子在质疑本,观众在质疑本,就连本自己都在质疑自己。
尽管本深爱着孩子,尽可能地锻炼了孩子的体魄和知识体系。但在第三方看来,他也剥夺了孩子们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强行定义了他们的生活。
不出意料,评论也走向了两极化。
有痛斥本控制孩子生活的。
非常讨厌这种设定。父母把自己的生活理念强加到孩子身上,不管结果如何都是断绝了孩子自我选择的机会。电影中的父亲简直病态。@余小岛
也有对本的“堂吉诃德式反抗”大呼过瘾的。
太酷的一家人了。我们都是已经被现代社会驯服的绵羊,只有神奇队长还像拿着长矛的堂吉诃德,带着孩子们冲向物质文明的大风车。@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这些评论,都不难理解。
话题本身极具争议性,无论站在哪一边,都有合理的理由。
我们每个人不正处于这种矛盾中吗?
既反感复杂的体制化社会,又无法脱离社会独立存在。
《神奇队长》中的本,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
怎么妥协的,妥协了多少,Sir不剧透。
但关于这个结局——狂欢归于宁静,疯狂最终平淡,有人松了口气,也有人连连惋惜。
无论你是支持“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还是赞同“反体制化,嬉皮到底”,都不重要。
这部影片不是为了评判对与错,而是让观众在思考中,有机会重新权衡自己的内心。
何时该追求,何时该妥协。
何时应勇敢,何时宜婉转。
看完整部电影,或许你也会有自己的答案。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A站就有汁源
编辑助理:龟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