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村子里开始种大棚,就是类似寿光市蔬菜大棚,估计我们村就是看着人家通过大棚发家致富了,学人家吧。
于是,一拥而上,不是全村人都搞大棚,也得有一半子吧。霎时,田野里,远远望去,片片塑料薄膜,阳光下,还是比较好看的。
我爹娘胆子小,见识短,没搞大棚。
邻居家搞了一个,种的黄瓜,冬天嘛,那个时候,反季蔬菜还不是多么流行并大量上市。我跟着邻居家哥哥进过大棚,并肆意享受了一番冬天的黄瓜,真美味,穷的时候吃啥都香。
尽管有了大棚,但品种也不是如今这么丰富,一家种黄瓜,恨不得三十家都一块种了;一家种西红柿,恨不得另外三十家都种了。一家种茄子,恨不得最后的三十家也种上了。
很快,温室效应就见效了,蔬菜大批量上市。
平原地带的农村,隔三差五就一个村子,再有农村大集,即使轮流每天都有,菜农每天赶完这个集明儿就去赶下一个集……好像是在蔬菜成熟的时节里每天都要赶集卖,卖,卖。那个时候还不流行菜贩子,即使偶尔的有几个,也是从这个村子贩运到别邻镇的集市上卖。
不要以为大棚只有我们村子搞,这么大有前景的副业,还那么红火,其他村子也是竞相搞起来……。
如此以来,附近的两三个乡镇,都能辐射到。
结果就是,产大于销,生产过剩了,农民的购买能力远远低于当时的设想,农民嘛,谁家还没有个自留地,谁家还不能自己种点东西呢?现如今自留地又不是资本主义的尾巴了,都想开了并实践了。
反季蔬菜相对来说,要贵一点,农民伯伯很会算账,所以自力更生来的更深刻一些。那么搞了大棚,卖给谁呢?当然是卖给别人啊!
殊不知,你在这么想的同时,其他人也在这么想;你在搞大棚的时候,别的村子里的人也没闲着,也是搞大棚呢。
信息闭塞,没有开拓出足够的市场。品种单一,没有竞争力。这是当时境况下一般农民的思维瓶颈,想法很简单,种了就能卖。
只不过,
大家一窝蜂似的都上马大棚了,都高产了,顿时,供大于求了,价格刷的一下子掉下来了。
大家的脸都刷的一下变白了。
因为很多人是借钱搞大棚的,一个大棚得几万块吧,在九十年代初很是值钱的数目。
本想借助大棚,争当个万元户呢,没成想,赔了钱,成了负数的万元户了。
来年的时候,就看到田野里都是破土墙了,没有了塑料薄膜,荒芜的很。
因为,农民伯伯们都又一窝蜂似的撤退了,不搞大棚了。
被大棚给伤着了,
多么痛的领悟。
当然,也不是全部撤退的,还有硬顶着的,继续搞大棚,坚持了下去。因为扎堆的撤退,方圆几里之内,大棚数量锐减。坚持下来的人,及时调整了一下思路,不管是种植品种还是销售模式,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赚钱了,赚钱了。
这一下,可让伤着的种植户眼红了,又想东山再起继续搞大棚,又担心再被伤着。在纠结犹豫中,这个想法就被淡忘了,放下了,又做回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没有一个规划,打算,完全跟风;而且,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见风就倒,永远永远都不会成功。
之所以不敢东山再起地搞大棚,是因为大棚的成本着实太高。但大葱就不一样了,买点葱种,播种,插秧,及时及正确养护,然后就坐等收成了。
因为嘛?章丘大葱,中国有名啊,北京全聚德烤鸭店,里面的辅料就有大葱,就是我们这产的。
农民的思维确实很简单,每个季节种些什么,雷打不动,成了规矩。大家,基本家家户户都种大葱,所以每到寒冬腊月的时候,就是大葱成熟上市之时,而且,基本年年都是丰收,当然,基本也是年年都是便宜的价格。今年便宜了,来年种的人就相对来说少一点儿;反之亦然。
没有人不种!即使再便宜。刚才说了,农民的线性思维决定了,大家都种,不种大葱种么呢?宁愿大家来年都贱卖,也不愿变!有的极少数将种大葱的地儿换成了葡萄园,有的换做种牛蒡,有的搞了养鸡场等,这都是特例,一个村子也就是三五家,就很了不起了。
其他的,都在墨守成规,不懂变,不会变,不愿变。这绝对是一种消极的坚持。
有消极的就有积极的。
之前我也在跑步,只不过,没有做到天天跑,或隔天跑一次,或坚持两天后就空一天。也没有记录跑步的数据。只是大体记得,跑步也得有大半年的时间了吧。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觉得坚持的必要和效用。所以,从前几天开始,我决定每天都跑步并且还要记录跑步数据,从完成一个小目标开始,比如说坚持一个周?!
大家都以能看到铁树开花作为一种幸运,因为,铁树开花实在是太难了,需要长时间的累积,或许几十年,才能浇灌出一朵美丽的铁树之花。
跑步之花呢,看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