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中秋》
宋•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排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这句引人入胜,是词人此时所见的辽阔无比的宇宙苍穹。
“长空”,则表明一“高”字。“云无留迹”,则表明一“空”字。
诗人置身高楼,凭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长空寥廓,云尽星稀,只有一轮明月高挂在天际。
这是词人仰望明月的第一个印象。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桂魄,相传月宫有桂树,高五百丈,有蟾蜍常蹲其下,人目之而成璧,因称月为“桂魄”。又传月中桂树婆娑有声。
两句继上文“云无留迹”,写明月的另一个特点:月色清冷。
“飞来光射处”是指明月从乌云缝隙中穿射而出的地方。一团秋云更突显出月光的清寒。二是月光浸染碧空。
“一天秋碧”,烘托出月光之弥漫,苍穹之幽深。
中秋之夜的月光,从天上照射下来,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
这种清冷的氛围,象征着词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愁。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这三句紧承前意,是词人对月亮里的世界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推测。
“玉宇琼楼”即月宫。“乘鸾”,谓仙人驾驭鸾鸟(凤凰)在月中游玩。
“清凉国”,即清凉世界。《华严经》所谓“超过一切音声、一切色相”的“清净国土”。(见《华严经疏卷九》)
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自在的往来,我向往月宫中的清净只有的生活。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上句虚写很美,这句写实。月宫美祖国山河更美。词人凭眺之际,一幅壮丽的江山图画历历在目。
这幅图以长空为背景,更加衬托出月色空明澄澈;而月色又更加反衬出大地的壮丽多姿。
“历历”,是清晰可数之意。(杜甫《历历》诗:“历历开元事。”仇兆鳌注:“‘历历’,分明也。”)着一“历”字,突显出远景的分明。
江山如此多娇!
月光(以及月光下的山川)是这样壮丽!而月宫中的仙人又是那样自由自在!
这是何等的超然物外,天人合一的意境。
词人自己纵情于这令人神往的境界中不能自已。因不愿再返人世,而产生愿摆脱一切束缚的出世之想。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这三句化用李白《月下独酌》的意境,“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醉拍手狂歌”,“醉”是为了强调诗人内心激荡不平和无法抒发的满腔抑郁。
初看与苏东坡豪放的性格相符,但一醉并不能解千愁。
“举杯”只是借口,“邀月”是为了同伴。知音难觅,月亮是唯一的知音。
“影成三客”,有月亮和影子陪伴,说明自己并不孤独。但此时此刻心绪无法平静,悲愁还在。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希望不要辜负这良辰美景,愉快度过中秋佳节。为消除内心的愁苦和抑郁不平,词人开始月夜中徘徊起舞。
“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知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因此,词人似乎有强颜欢笑之意,意在让人感受到月亮才是他的知音。
所以,他便幻想起来遨游月宫。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用一个神话故事结尾,此刻词人豁然开朗:我欲乘风飞入月宫,在这最纯洁、美丽的世界里,吹起横笛。
笛声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与向往。
这种追求是虚幻缥缈,不可能实现的,是词人的自我安慰,无可奈何的举动。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水晶宫中一声横笛响起,优美动听的笛声响彻云霄,整个宇宙陶醉在这美妙的音乐之中。
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与向往,豪情溢于纸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