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把这个标题一字不落地输上时,才知道自己看书的时候,把书的标题看错了,看成“世界尽头是咖啡馆”
别看一个“是”一个“的”意思完全不一样了。
女儿书柜里有好多书,来到这里看似有时间,其实也没多少属于自己的时间,现在在这里主要认为就是玩,而且是和孩子一起玩,主要还是要出去玩。
在这里最大的好处就是,我也能经常晒太阳了。
孩子白天也会睡觉的,而且这一觉就是俩多小时,这时候可以看看书啦,写写日更啦,就是自己写字太慢,还是一个字一个字码,那必然就慢了,和人家语音20分钟一千多字,真是地天之别啊,没办法,能码出内容来也就心满意足了,毕竟百年过后,一切都会化为乌有,留下的只有文字了,只有文字才是永久的记忆。
因这本书比较小比较薄,第一印象就是《世界尽头“是”咖啡馆》觉得很浪漫,就吸引了我。
书中序,第一句话就是:有时,在你最意想不到,可能也是你最需要的时候,你会突然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认识新的人,见识各种新事物。
看到这里我就想,这和我此时的情景一模一样啊!本想用其他手法把咱这里的所做所为都记录下来,可是,开笔还是用的叙述的方法,就像每天的日记似的。
我也说不清楚我到底是个啥性格的人,静起来特别能静,让一个人宅也好,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个人永远不感到寂寞,反而停享受的。然而,那样的时间也很少,就是在家,繁忙凌乱的事情也是一个接着一个呢,还不如在老二家要好些呢。至少孩子睡了,时间就属于我自己了。
可是啊,我骨子里好像生来就有些桀骜不驯的性格吧,又有点小浪漫,喜欢独自游玩,尽管出门就掉向,出门就晕。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作者约翰·史崔勒基John StrecKy(1969——)
他介绍:他和书里那个“约翰”一样,曾经非常迷茫。
他本来拥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在企业工作多年,32岁那年,他突然和妻子背起背包踏上环球之旅,花了9个月时间走过7万英里路。
返回美国后,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成《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书中主人公叫“约翰”,他请假一周,开车出发了。
车速很慢,因路上的车行驶的都很慢,一小时后,车流彻底停滞不前了,他前后旁边的人都在抱怨,发牢骚,怨气声连天。
二十分钟过后,终于,一辆警车从路中间的草坪隔离带上开了过来,警车的到来没给这段路的人们带来好消息,一位女警官告诉大家,前方五英里左右有一辆疑似载着有毒物质的油罐车翻了,整条公路都封了。女警官说,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掉头另寻他路,一个是留在原地等待前方清障,可能得再等一个小时。
路上车里和从车里下来的人更是牢骚的一片哗然,“约翰”他的耐心终于耗光了。他也嘟哝了了一句:“出门散心,老是碰上这种烦心事儿。”他从隔离带绕开,朝新的方向开去。
他能否找到他理想的去处,又能从中学到什么呢?这本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这些还都是迷,因为好多事情还得自己去领悟。
先不说书中的事,因为书我还没看完,看看正在睡,我今天还要包饺子。够800字了,就简单说说今天上午我和看看的行程吧。
上午10点下了楼,还是想着书的名字,世界尽头的咖啡馆。心里想,世界有“尽头”吗?走到哪里就是尽头呢?
今天不想去公园了,小区里边也就是这样了,不防今天绕着整个这一片外围绕一圈可否?看一看又能有啥发现呢?会有多远呢?
地球是圆的,小区是方的也好,长方形的也好,我们始终环绕着小区外围走,方向对不对不重要了,绕回原点都行。
这次出门绕外围左行,我说过了的,孩子是有他的目的的,这次走到一个大门口后,孩子攥着要往里边走,我知道,里边就是小区内了。绕来绕去还是那样子了,我就是想看看外围都有啥。
对孩子说,前边是不是爸爸上班的地啊?咱们去看一看好不好。
过了门口了,孩子也就没事了。
往前走了很长的路,有一条大街,忘了啥名字了。对面有个超市,原来一个人的时候,来过这个超市,今天一去就打算买韭菜荤香苗呢,晚上包饺子。
穿过马路去了超市,顺便两样各买了有一点。
还给老板谈论了一下烟的事。
下一步就是继续环绕着向前走了,绝不能反回去走,那还能环绕一圈啊?要的就是绕一圈的结果,反正都是右行,穿过马路继续环形,果真又有惊喜出现。
不能放过一个喜欢的文字。
直走没一会就到了出发的地点。
感悟:不要以自己的意愿强调他人,不知道东西南北的人有的是,以前我是经常责备孩子为什么就分不清东西南北呢?
女儿说,你知道东西南北不也是不认识路吗?
好吧,按自己的方式过好自己就好。
就这样吧,又到8点了。静心妹妹又打卡了吧。
写于2024年5月13号,石家庄,晴天下午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