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筛查
结直肠癌(CRC)也被称为大肠癌,发生在结肠或直肠中,通常发展缓慢,是中国城镇第二高发癌症。随着食品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导致大肠癌发生率快速增长,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报道显示,肠癌是目前中国城市发病率仅次于肺癌的第二大癌症,主要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两大类。目前我国每年新增结直肠癌确诊病例44万例,每年死亡患者多达23万人。国家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专家委员会2013年研究报告指出,中国40岁以上高危人群患有进展期腺瘤和早期肠癌比例为6%。这些癌变病灶不及时切除,90%的情况下会转化为恶性肠癌。国内多中心回顾性研究[1]显示,我国城市居民因腹部症状行结肠镜检查的157943人中,3503人患有结直肠癌,6777人发现高危腺瘤。2009年中国市县登记结直肠癌发病粗率29.44/10万,死亡率14.23/10万[2]。由于大部分患者在早期并未发现重视并得到及时治疗,肠癌死亡率居高不下。如果将肠癌早期筛查技术在中国进行普及推广,预计结直肠癌死亡率可从现有水平降低50%以上。
而进行筛查是发现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重要方法。所谓筛查是指用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从表面上健康的人群中筛查出某种疾病的阳性者或可疑者,指定进一步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方法。合理的筛查方法应能识别疾病的早期症状、体征及体内病理变化情况等,具有快速、简便、经济和痛苦小的特点,易于被检查者所接受。
目前筛查的方法可以分为粪便检查和肠道结构性检查。粪便检查包括化学法粪便潜血试验(FOBT)、化学免疫粪便潜血试验(FIT)及粪便DNA检查,前两种方法以检查粪便中血红蛋白为目的,粪便DNA检查是直接检测粪便中结直肠肿瘤细胞的异常DNA片段。目前,我国筛查结直肠癌参见的方案是先行粪便潜血检查,对阳性者进行结肠镜检查。肠道结构性检查主要包括乙状结肠镜检查、全结肠镜检查、钡剂灌肠和CT结肠成像检查等。
粪便潜血检查的成本较低,适合大规模开展,但没有确诊作用,通常用于人群初筛,寻找可能存在肠道病变的人群,以缩小诊断性检查的规模,但对于无出血性的病变无法区分,所以灵敏度和特异性都受到限制。
粪便脱落细胞检查是一种更为先进的粪便检查方法,特异性更强,但存在检测重复性差的问题。Ahlquist等[3]在粪便筛查中检测血红蛋白、4个甲基化基因和KRAS,结果显示对>1cm的腺瘤筛查阳性率达63.8%,对恶性肿瘤的筛查阳性率则高达85.3%,和血液中肿瘤指标相比,粪便DNA筛查更易发现腺瘤和早期癌(I~III期)。粪便DNA检测是真正意义上的直接检测,但DNA检测的特异性较低,在粪便中检测到的异常DNA片段也有可能是从食管、胃、十二指肠处脱落。
结肠镜检查在诊断上有明显优势,能明确肠道病变的性质和部位,甚至可以起到治疗的作用。但从设备数量、医师操作技术、受筛者自愿率、费用-效益比等因素考虑,结肠镜用于结直肠癌初次筛查的可行性不高。
2014年美国FDA就批准了粪便DNA检测方法Cologuard用于结直肠癌的筛查。该技术可分析粪便样品中血红蛋白含量、多种DNA甲基化和突变标记以及由结直肠癌或癌前病变脱落的细胞所包含的人类DNA总量。Cologuard旨在定量检测与大肠肿瘤相关的DNA标记和粪便潜血。阳性结果提示结直肠癌或癌前病变可能,需进一步接受肠镜检查。Cologuard适用于50岁以上存在CRC平均风险的人群;但在高危人群中尚不能取代肠镜检查。
在Cologuard的相关临床试验[4]中,共9989名受试者纳入分析,其目的是确定Cologuard如何检测癌前病变和肿瘤。该项研究还将Cologuard与FIT进行比较。结果显示,Cologuard比FIT在检测结直肠癌和高危癌前病变(腺瘤和无蒂锯齿息肉)方面更为敏感,比值分别为92%vs74%(P=0.002)和42%vs24% (P<0.001)。
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前提。从发病特点来看,早期大多没有症状,面向无症状人群的筛查模式便于早期发现结直肠癌。在我国开展结直肠癌筛查,对降低结直肠癌的死亡率和发病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诺辉健康生产了结直肠肿瘤检测试剂盒(PCR探针法和胶体金法),该诊断试剂盒与国外的Cologuard相似。其最大优势是能在癌症病发的早期检测出癌变细胞,早期患者只需通过简单的微创手术就可达到预防并治愈肠癌的目的,为肠癌早发现提供了一个简便易行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