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那么爱孩子,怎么那么多孩子会恨自己的父母?

前几天有人跟我抱怨,说她父亲特别爱抽烟,而且抽得非常厉害,言语中有一句话:“我父亲有特别多的缺点,万老师,我实在不知道应该怎么面对他。”

我问她:“你有缺点吗?”

“有”她很坦率,关键不坦率也不行,智商正常,心理正常的人都不敢说自己没有缺点。

“既然你自己也有缺点,你又有什么资格说别人呢?”我问她。

然后她说了一句话,我觉得非常有代表性,她说:“万老师,我从来不知道父亲是别人。”

父亲不是别人,难道他是你自己吗?

所以我今天告诉你一个真相,孩子恨父母并不仅仅是在恨父母,而是在恨自己——恨父母的孩子并不知道父母是别人,他们在潜意识中误以为父母就是他自己,这是界线感明显缺失的结果,导致这个结果的根本原因就是父母在养育过程中缺乏界线感,甚至于刻意拉近距离,模糊界线感导致的。

以上面这个案例来说,她之所以因为父亲抽烟而如此愤怒,其实是因为无法让父亲听她的建议而戒烟,这使她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会让她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无能,控制力丧失,因此而恐惧,愤怒,憎恨。所以与其说是父亲的缺点让她愤怒,毋宁说是她自己的挫败感让她愤怒——面对现实,无法改变,又不愿意接受,因而焦虑、抗拒。

这样的年轻人在现代社会特别多,特别普遍,几乎民人人都在抱怨,人人都焦虑,人人都把眼睛放在别人身上,期望别人的改变能让自己舒服一点,但问题是没有人有义务为了你的喜好而改变,就算是你的父母也没有这样的义务,但是父母不敢让孩子明白这一点,尤其是六十年代末期,和七十年代出生的父母们,绝大多数都没有这样的胆量,父母害怕让孩子面对这个事实,因为父母力图证明父母不是别人,产生这种问题的核心之一就是孩子太少了,独生子妇政策使得父母的恐惧更多了,焦虑更多,操控也会更多。

《大学》说“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经常会有身为父母的人问我:“万老师,不我敢管我儿子,我怕他以后会恨我。”因为有这样的念头挡在教育的前面,所以很多父母都错过了教育的机会,而对孩子更溺爱,我一般会告诉父母最基本,也是最残酷的事实:“你放心,你管他,他会恨你,不管他,他也会恨你,越不管恨得时间越长。”

从事心理咨询行业这么多年,有的个案因为父母非常严厉而恨父母,有的个案因为父母过于宠爱而恨父母,近年来后者越来越多,所以作为父母要明白,无论你怎么做,你都注定无法被子女理解,就象我们当年,也没能理解父母一样。想要突破这个宿命,就要学会放下恐惧,放下完美主义的幻觉,教会孩子生活在人类世界,也于承担被恨的事实,敢于不再假装自己是完美的父母。

我们现代的儿童教育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把儿童跟生活隔离开,这样的教育观念从工业革命之后八十年左右开始越来越严重,因为工业革命使很多人的生活发生了改变,于是人类开始反省我们对待儿童的态度,西方的思维方式认为儿童的世界跟成年人的世界不同,应当从成人世界中分离开,于是人类对孩子的态度开始不同了,这一点在建国以后的中国特别明显。

在建国之前,中国的儿童世界跟成年人的世界很贴近,从来没有被刻意地划分,我们从古代的儿童教育经典中就可以看到,无论是《弟子规》还是《女儿经》再到各家家训,无一不是在教会儿童如何面对生活,甚至《红楼梦》,我们以为是在讲成年人的故事,其实整部《红楼梦》里的人物大部分都是未成年人,尤其是贾府的几个姐妹、宝钗,黛玉,甚至宝玉,都是未成年人。但是我们看不出来这写的是未成年人的世界,这是因为中国的教育其实不分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都是在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如何生活。

巴尔扎克曾经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林语堂通过《京华烟云》向我们描绘了中国晚清到抗战初期中人的家庭生活,我们可以看到那时儿童、少年在家庭中的位置:“十二岁或十三岁……他们以知道怎样做人做事,知道生活的规矩礼貌为荣耀。若是不懂事,若是幼稚无知,则以为是丢脸,是不光彩。知道守规矩的孩子,大人就把他们当作大人看待,而且很认真。”

这是传统中国人的生活,姚家的女儿更是从小就受到严格的训练,从做家务,到带孩子,再到管理仆役,最后再到家庭对外的礼尚往来,二十岁出嫁之前,人活着有可能会遇到的大半事情父母都教会她,这样长大的孩子在人生中少了很多的挫败、恐惧,挣扎,因为父母从小就教会了她们如何面对复杂的人生。

这让我想起了创巴仁波切对西方儿童教育的诟病,创巴仁波切有一次说,藏地教育和西方教育最大的区别是藏地的教育中不把孩子当孩子,从小就训练孩子如何生活,所以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去放羊。

在西方教育的观念中,这是剥削童工,但是在传统的汉地和藏地的教育中,这是为了让孩子学会生活,用创巴仁波切的话说,这个孩子五、六岁就学会了放羊,即便他的父母因故早亡,这个孩子也能凭借着这个技能活下去。

而我们现在的父母,基本上都在假装自己永远也不会死,所以更多的地享乐,沉浸在自己的幻觉中,不肯也不愿意更不知道如何未来的变化做好充足的准备,而且这种“不肯、不愿意、更不知道”让自己失去了学习的能力,也失去了教育的机会,往往无法把握教育的重点,从而导致更多的恐惧、焦虑累积在生活中,情绪化地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人际关系,结果必然是生活抽疯式的起伏跌宕,家庭关系也必然会出现问题,尤其是亲子关系,因为孩子是家庭中最弱小的一环,对孩子发泄一般来说都是安全的,除非孩子长大了,能够反抗了。

作为父母必须敢于面对自己的人生的焦虑,才能谈得到爱孩子,否则你都不知道什么是爱,如何爱,又怎么能说“我们那么爱孩子,怎么孩子会恨自己的父母”?

爱必须要有教育,而教育必定是要冷静理性,但是彼得·潘父母无法接受冷静和理性的教育,因为这让他们自己感觉冷漠,不够爱。这样的父母自己内心是冷漠的,在渴望着被爱,所以根本无法用正确的方式来爱自己的孩子,往往会刻意接近与孩子的距离,打破界线感,但是自己亲手种下的因,又不愿意去承受这个果,所以才会抱怨“我爱你,为什么你恨我”?

父母必须明白,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生活在象牙塔里,不是让儿童活在成年人所幻想的童话世界,而是让儿童学会如何生活在人类世界,为了让孩子能够幸福地活下去。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孩子人类世界应有的训练,包括生活技能,人生态度,人际关系,也包括科技、知识体系等等……没有冷静和理性这些是完成不了的,如果一个作为成年人还在幻想着被包容,温暖,基本上也无法谈到爱子女,因为他其实是在渴望被子女爱,这其实是吸血鬼,或债主的心态,这样的心态让任何人都会逃离,包括自己的子女。

而且绝大多数的父母出于对自己童年的怜悯,自己对成长的抗拒,而尽自己所能地把孩子禁锢在童话世界里,让儿童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相隔离,不只是把孩子当孩子,甚至把孩子当宠物,于是当孩子从象牙塔中走出来的时候,他们完全适应不了人类生活现实,这让他们怎么会不挫败?怎么不憎恨?

记得有一个女孩,标准学霸,大学马上毕业却患上抑郁症,她对我说:“万老师,我怎么办吧,我唯一的技能就是考试,现在要毕业了,离开学校了,我再也不需要考试了,我这个唯一的技能也没用了。”

这种对未来生活的恐惧,压抑,让她根本无法正确面对生活的压力,所以当她说出:“我特别恨我父母,为什么他们一直逼我学习,什么也不让我干,我住校的时候,连自己的衣服也不会洗,看着同学们都比我强,我特别怨恨他们。”

没错,这就是人类的思维,当一个人挫败、憎恨的时候必然要选择一个对象,必然就会追查是谁导致了自己无能,唯一能够追查到的无疑就是父母,或其他负责养育的人。虽然一个成年人应当学会反省和教育自己,但是我们也需要让一代又一代的父母明白,教育是要让孩子学会生存,而不是增加孩子的挫败感,教育是让孩子愿意长大,而不是抗拒长大,这是现代教育最大的败笔,但绝不是中国独有。

在把儿童的世界与成人世界分离这一点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一样,长达一个多世纪以来无数的心理学,教育学专家都把心理问题归结为父母的责任,但是事实上这不仅仅是父母的责任,从更大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造成一代又一代的父母失职的正是经济的发展,以及所谓的专家对人类社会生存法则的误解误读,以及对儿童心理及教育的完美主义幻觉和对家长错误的引导。

说得直白点,就是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富足了,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儿童的心理生理的发育了,然后有人发现了儿童的心理发育与成人有着些许差别,然后想当然地开始倡导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隔离,这种隔离导致儿童更乐于长久地生活在彼得·潘的世界中——任性、懒散、不负责任、拒绝长大,拒绝承担责任……等等。

我必须强调这不是中国独有的,这是世界性的问题,而且有关目前人类社会儿童教育的一切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并且这是工业革命五、六十年后最先在西方社会出现的,而后才在全世办普及开来,这种有意识地隔离导致人类更多地沉浸在完美主义的幻觉中,让这原本的儿童世界,一直延伸到成人世界中。

这些有着完美主义幻觉,被父母隔绝在童话世界中的孩子们长大后,就变成了有着完美主义幻觉的父母,而且他们会在孩子面前伪装成完美的爸爸妈妈,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自以为理解孩子的一切,极尽所能在生活中实现他们自己对完美父母的幻想,所有自己的父母当年没能够满足自己的一切,全部要让孩子满足,他们以为这是爱,但这其实是对自己幻觉的执着——既然我的父母没有做到,我就要把这种遗憾弥补在孩子身上,我要证明给我的父母看,你们是错的——这样的思维背后是对幻觉无法满足的挫败感和深深的怨恨。

而且问题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拥有这样的父母的孩子们终有一天会长大,终有一天他们会发现其实父母无法满足他们所有的愿望,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总有人比他们的父母要优秀,比他们的父母能够给予孩子的东西更多,这就会让孩子陷入羡慕嫉妒恨当中。

中国有一句话叫“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但是看看现在的中国,有多少孩子嫌母丑,嫌家贫?多少孩子在憎恨父母?这些其实都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的问题——当你想要伪装成完美的父母,竭尽所能满足你的孩子物质上与人攀比的需求的时候,你就注定要承担这样的结果。所以不是孩子不爱你,而是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爱,作为父母,是你自己把爱理解得太肤浅了。

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完美的父母沉浸在幻觉里,经常会忘记了父母是人类,也忘记了自己是人类,更忘记了孩子也是人类,在极尽所能地付出,极尽所能的弥补之后,父母无法面对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人类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完美主义的幻觉也是无法满足的。一代又一代的子女都有着各种各样的欲望无法被满足,各种各样的挫败和怨恨,而一代又一代的父母都抛弃了自己的父母,在怨恨父母的同时养育自己的孩子,于这样的思维方式就传承了下来。

所以绝大多数的现代父母,并没有真正地爱孩子,他们爱的更多的是对自己的幻觉,更多的是期望借由孩子来弥补内心幻觉无法实现的遗憾。

这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过度付出,缺乏界线感,当一个人过度付出的时候就必然会过度操控,而这必然会带来愤怒。

真正的教育是要先学会看到自己是人类,父母也是人类,看到父母的局限也看到自己的局限,不要假装自己是完美的父母,也不要受那些假装自己是完美的专家所提的完美的建议干扰。

允许自己不完美,允许生活不完美,允许孩子不完美,允许父母不完美,然后才能看到真实的世界,不会强迫任何人变得完美,给自己和所有的人成长的空间。

爱要放松一点。

完美主义的父母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将自己无法实现的野心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因为他已经努力做到完美了,这种过度的付出让他误以为自己有资格把自己的野心、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变得符合他的幻觉。

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幻觉中的矛盾任何人都很难发现。比方说,我们要求孩子要听话,但是当他形成依赖型人格的时候,又怨恨他没有主见;我们要求孩子有主见,但是当他不听话的时候,又怨恨他太倔强。所以我们经常觉得我已经非常爱我的孩子了,但是却看不到自己对孩子的爱附加了太多的要求,而且是无法达到,无法满足的要求,我们会憎恨,会愤怒,会情绪化,然后我们还要说“我已经很爱我的孩子了,为什么他还怨恨我?”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的父母来说,并没有我们自己想象的那样爱孩子,我们只是在爱着自己的幻觉。

有一个父亲,要求太太承担所有的家务,只要太太让儿子做一点点家务,他立即就崩溃,但是却跟他的太太说:“家务事就是你的事,你必须全干,我妈当年从来没让我做过一点家务,你凭什么就不行?”而他实际上有意忽略了他的妈妈是全职主妇,但是他太太却是职业妇女,还要照顾两个孩子,他不愿意让儿子刷碗,因为这是女人应该干的,特别奇妙的这样的直男癌还憎恨传统方化,最后太太愤而求助于我,我告诉她如何处理,下次他再因为让孩子刷碗而情绪崩溃的时候,她说:“你如果不让你儿子干,那你就来干!”结果这个男人迅速闭嘴……

什么是爱?当这个男人因为儿子刷碗而崩溃的时候,他真的觉得自己无比深情地爱着自己的儿子,但是当他面临着要自己刷碗这点小事的时候,他的爱立即就消失了,他也迅速就逃离了。

所以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其实是父母以为自己爱孩子,但事实上真没那么爱。而且在这种幻觉中,一个人不知道如何去爱,也会侵犯孩子成长的空间。

做家务不是单纯的做家务,在做家务的过程中,一个孩子才开始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磨练自己的耐性。当父母因为自己童年的经历,而对现状愤愤不平的时候,他所执着的是童年,那是情感和情绪上的执着,从而形成对现实的抗拒,但这并不是因为爱,在这种状况下也看不到孩子,更谈不到爱孩子。

最近有人在知乎提问:“假如给青春期的孩子房间装摄像头,发现TA有看黄片怎么办?”这个问题一看就是一个充满了恐惧的父母问的,但事实上,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孩子,难道你不知道即便是父母,你也没有资格在青春期的孩子房间里装摄像头?与“性”有关的一切都是个人隐私,你真的爱孩子,你就应该想到你青春期的时候,如果你妈看到你在手淫,你有什么想法。

提这样的问题的父母,其实根本没有把子女当人看,没有给子女人类应有的尊重。这是爱吗?爱里不应当有尊重吗?没有尊重哪来的爱?没有爱又凭什么说“我很爱我的孩子”呢?

这其实就是完美主义幻觉的可恶之处:一切都是矛盾的,又试图通过耍小聪明,通过控制让矛盾隐藏,如果不能隐藏,就假装矛盾不存在。

爱是要有智慧的,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智慧,至少要学会一点: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做到这一点,多多少少会有点智慧,也不会落得个你爱孩子,但孩子却恨你的下场。

~;~  ~;~  ~;~  ~;~  ~;~  ~;~  ~;~

我加入了 微博【爱问医生】欢迎就哲学、宗教、身心灵、婚姻、情感﹑子女教育等问题交流、咨询和探讨。请在1500字以内描述重点。

网络文字咨询﹑发帖均被视为可公开发表,所有内容作者拥有文字使用权利。请谨慎措辞,注意保护好个人隐私。

新浪微博:独步清凉万乃容

微信公众号:dubu-qingliang

千聊:独步清凉的直播间

谢绝私信、私聊。

�3���(�g�XX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9,902评论 5 46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4,037评论 2 37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6,978评论 0 33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867评论 1 27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763评论 5 36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104评论 1 277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565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236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379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313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363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034评论 3 31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637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71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52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371评论 2 34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948评论 2 34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如果按年头算的话,2017年已经是老郭失踪的第三个年头了。 如果一切都正常发展的话,今年老郭应该能评副教授了。 其...
    知乎皮耶霍阅读 611评论 0 1
  • 体验 最近体验到身材素质不如前几个月,一大部分因为应该是作息不规律,现在基本都是01:00点以后才能放下手机。当然...
    若兰ZHOU阅读 187评论 0 1
  • 读了修景的《鱼快不快乐不重要》,——暂且原谅我的后知后觉,毕竟几万年不上简述,四个月前的文章并不算久远——我想起我...
    公子旷阅读 304评论 0 2
  • 我相信爱情,我有资本活得自由,结婚是因为我喜欢——题记 纯粹的感情存...
    文艺气息的工程师阅读 286评论 0 1
  • 枉费黄金镇石城,徒劳沟水破形胜。 奈何虎踞兵易北,辜负龙蟠梦难成。 半江夕阳钟阜小,两岸花雨芳尘重。 六朝金粉随逝...
    南渭川阅读 375评论 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