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丽 焦点网络中级五期 洛阳18—2—27持续分享第281天(春雪原创分享第415天)
路上遇到了熟人,外公外婆带着他们的外甥,一个三岁左右的小男孩。小男孩 白皙的脸上闪烁着两只大眼睛,看着非常可爱。“叫阿姨。”姥姥招呼着孩子和我打招呼,本来正注视着我的小男孩 ,立马用小胳膊挡住了脸。我是第一次见到这一个孩子。“小孩子胆很小。”姥姥解释着。“贴标签。”听了这位姥姥的话 ,我脑子里立马冒出了这个词。甚至想到,如果这个家里大人没有意识到改变,你这样随意给孩子贴标签,这个孩子可能最后真的成为一个“胆小”的人。
每个人的自我概念,多来自周围重要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我”究竟是一个什么人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我”认为“我”是个怎样的人,往往影响着这个“我”的学习和生活。而‘’我"认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就是‘’我"的自我价值。
“父母的嘴都是开过光的,说什么,来什么。”孩子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 都会朝着父母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当我们明白这一点的时候,我们是否要多关注孩子做的好的地方,我关注孩子显得他“能”的地方。
昨天和几个心理学爱好者一起聊天时开玩笑说,国家该出台一个规定,每一对夫妻,要想要孩子, 首先学习如何做父母,取得学习合格后,才有资格养孩子。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多少孩子在成长的路上走的会更稳,发展的会更好。
“还是太生了。”我预设并说出了原因。似乎感觉这句话有一定的建设性,它暗示着,孩子不打招呼 是因为第一次见面,而非“胆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