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翻译行为背后的情绪和需求
书名:游戏力
作者:劳伦斯 · 科恩 [美]
拆书:P250
如果以孩子的需求和感受为出发点,我们的规则方式就会完全不同。把孩子的行为想象为加了密码的信息(事实上,儿童行为就是一种加密信息)。信息解码的方式,是将他们的行动翻译为以下句式:“我需要_____”或者“我觉得____”。把空白处填上后,回应他的需求和感受,而不要只回应行为。如果两岁的孩子把桌上所有的东西都扯了下来,他可能是在说:“我觉得无聊,需要有事可做,需要有人跟我在一起。如果初三的学生开始忘记做作业,他可能在说:“我觉得很害怕,要升高中了,我不知道自己准备好了没有。”你不一定每次都能正确翻译,但是尽量弄清这些恼人行为背后的需求和感受对于解决问题一定会有帮助。这个过程也挺有趣,至少可以转变你生气、无奈和挫败的状态。
【I】
【what】
透过孩子的行为表面,关注背后的需求和感受。
【Why】
当孩子出现了不合常理的行为时,我们很容易就变得恼怒,用大吼大叫或惩罚威胁的方式来恣意发泄自己的情绪,却很少静下心来问问自己,孩子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行为。其实,每一次看似“和我们对着干”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宝宝无法言说的小秘密。
如果我们翻译出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和需求,就会发现,我们对孩子的恼怒只是因为我们的感觉“不好”:孩子哭泣、发脾气,我们的火气就上来了;孩子太吵太闹,我们觉得他们太不懂事;孩子到马路上乱跑,我们觉得担心害怕,从而训斥或吓唬孩子......
我们看到的只是孩子的“不端行为”,却忽略了这些行为背后的真实需要。满足孩子的需要,才是纠正行为的最好方式。
【How】
- 了解孩子,懂得孩子。
- 看清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和需要。
- 和孩子好好交谈,不要用大吼大叫或严厉惩罚来放纵自己的情绪。
【A1】
白天带孩子去公园玩儿,孩子非要时不时跑到公园门外的马路旁边走来走去,马路上车来车往,我很担心,有时候跟在他的后面大喊大叫:快点儿回来!有时候又气急败坏地威胁孩子:我不到马路边走,要去你自己去吧,我不管了!
【A2】
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可以这样做:
翻译孩子背后的需求:也许是在公园玩儿够了,对在马路边上走更有兴趣。
审视自己:其实孩子只是在马路边上,并没有走到危险的马路上,而且速度也并不快,是我过度担心了。另外,我内心太希望他能只在安全的公园里玩耍,他跑出来,让我产生了挫败感。其实,内心还是想控制孩子,希望他能听从自己的安排。
可以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说:我知道你对在马路旁边玩儿更有兴趣,但是马路上车很多,我们要注意安全,不要乱跑。妈妈会在旁边陪着你。
跟随孩子,保护好孩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