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成长与写作,梦想照进现实的那束光初稿
007的伙伴们,大家好,我是言君,很开心能够在这里跟大家交流。
今天,我的分享主题是:成长与写作,梦想照进现实的那束光。
在十年的职场生涯中,我似乎没有什么时间不与文字和图书打交道,想来,这真是一件特别幸运特别幸福的事。从事出版行业,亲眼看到太多阅读带给人的影响。开始系统写作,又亲身经历着写作带给我的变化。说到写作这件事儿,我其实是在3月份加入007后才开始系统写作的,之前有一搭没一搭写过一些文字,基本都是和工作相关和工作需要,有的也是公众号的约稿。所以说,在之前,或许因为一直服务作者们,离写作者们很近,我自己反而并没有系统性地很认真地对待过写作这个事儿。
去年底我最好的朋友问我:你啥时候出书?一票人等着呢。我说,我没有出书计划啊,她特别不认同。她说:你的才华不应该仅停留在我们这些朋友圈子里。或许才华这个词语是她作为好友作为自己人给加上的光环,但对于我,这句话可以算是一种冲击巨大的诘问了!所以也从那个时候开始,又因为在专栏看到不写就出局活动,我才真正的开始考虑。所以说,我最连续最高效的写作经历其实是加入咱们这个组织之后,这也是我收获到最多来自不相识的朋友无条件支持的一段时间,非常感恩。
在之前的班级一次活动中,我似乎提到过自己是一个努力又不足够努力的人,因为不太费力的就能学习不错,不太费力,就能在职场上有不错的成绩。所以,有战友提到希望听到我的成长故事,想了解这是怎么样做到的。所以,就有了这样一次分享。
在之前,我并没有很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最近总结自己,发现应该得益于两点:1,在成长中家庭给了我足够的安全感,在鼓励和自由的环境中长大,让我有了很强的上进心和保持凡事做好的惯性;第二,读闲书。这个太重要了,大量的阅读,直接练就了较强的理解力;高理解力是高效学习的基础。
今天的主题是写作分享,结合战友提到的要求,我可能会讲到一些成长的经历,但大多也会与阅读和写作相关。
•读书时代:一个随环境而变的伪学霸
007人有个词“不脸”,不脸说学霸是因为打小成绩都是保持在班级前几名,第一的时候居多,这挺像一个学霸的样子的吧;为什么要加个“伪”呢,因为那时候我典型的遇强则强遇弱则弱,在班里考前三名就算完成任务。从小学到步入社会,我经历过各种班级,小学的普通班,初中的精英尖子班,高中的艺术特长班等,在各个班级中,成绩一向保持在前几名,我实在属于努力又不足够努力的类型,说人话就是,上课效率很高,作业认真做好,只要在班级成绩列了前茅,任务就算完成,其余时间,绝不翻课本,从来没有课外下功夫的时候,当时觉得,上课听好了,下课就可以玩儿了,就可以看书了。
所以,课下我很多时间都用来阅读,翻闲书,大量的看。杂记、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传统文化、译林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名著系列,这些都看。大量的阅读拓宽了我思考问题的角度,让我有了很好的理解力和学习效率。
我读的第一本书,是打开我阅读世界大门的那本书,书名是《泽玛姬》,一本1982年出版的,现在早已经绝版了的硬壳精装书。这本书,为一个小女孩儿,打开了世界的大门。
我们小的时候,不像现在的孩子这样幸福,有各种绘本,只要家长有阅读意识,孩子们甚至在刚出生都有合适的绘本可读。我们不是的,我开始阅读课外书,大概在小学三四年级,那时候我在家里翻到了一本藏地民间故事:《泽玛姬》,我不知道群里有没有小伙伴看到过这本书,当时,我看完的感受是,原来,世界是那样多彩的……看了之后真的是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从此开启了我各种看闲书的历程。
阅读真的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个时代,以及我们的子女所面对的时代来说。现在我开始研究儿童发展心理学,开始了解儿童阅读敏感期的概念,才知道,每个孩子都有阅读敏感阶段,第一个敏感期是最重要的,大概在5-7岁,根据孩子的发育水平会有早晚之分。而我最疯狂阅读的那个阶段,小学高年级开、初中左右,属于第二个阅读敏感期,被称为阅读的白银时代,对书真可称得上如饥似渴。但大部分孩子的阅读需求,都被家长忽略了,要么压根没有环境和条件,家里没几本书,家长也毫不知情,要么在阅读的时候,被爸爸妈妈限制,所有闲书统统不让读,学习为主。而幸运一些,像我,在这个阶段真的有机会阅读了大量文字,为知识体系的构建也算打了基础。
•初入职场:野蛮生长与疯狂积累
后来,一路求学,进入职场。我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家咨询公司。
我是从近千份简历中冲杀出来,最终被录取的8个应届生中的一个。以助理编辑的岗位进入了文化传播部的编辑组,主要工作是做一本内部针对大客户的刊物,叫做读经典,是对经典图书的解读和拆解。与现在得到的经典书解读是一样的思路,只是得到是音频分享,而我那时候负责的,是图文方式做成一本刊物,也是对书籍的精华提炼和压缩的过程。在工作中都是与书为伴,虽然过程遇到太多困难,但我真的很爱这个工作。
这这家公司,工作强度与精神压力都很大,数次想到辞职,但那种学习和成长是我留下来或者说舍不得走的最大原因。在这家公司工作了两年多,我从助理编辑,做到部门总监,最后管理着一个22人的团队。
总之在咨询公司的那段时间,是我的野蛮生长期,那两年里我大概集中读了有七八十本经管类的书籍,也我第一次明白,在工作上,你所有的认真对待,都会加倍的回报给自己。直到现在,那些在那儿所学到的经验或所学,还会对我的工作产生价值。所以,我的第二个建议,找到兴趣与工作的平衡,让他们达到1+1>2的效果,更重要的一点是,做很重要,做的越多,收获越大,在职场中,你做的任何一件事情,付出的每一分钟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在为自己做积累,或许到了哪一个时间点,它就会跑出来,帮助你完成一步大的跨越。
•邂逅出版:每年过眼数百本稿件的那几年
因为在咨询公司有对接出版社,所以,在2009年的6月份,我接到凤凰出版社科经管编室主任的电话,他的一个团队成员随先生去了德国,有了一个空缺的编辑岗位,问我愿不愿意过去,我考虑了2个月,加入了第二个单位,凤凰出版集团。在出版社,每月会召开选题会,而选题会最重要的一个工作之一,是阅读样章样稿,评估选题是否可行,每年过眼的稿件能达到数百本。
大家对出版社如何出版一本书会很好奇,我之前在6班的第一次分享中也有提到过,再简单分享一下。其实一本书出版的过程,就是一个编辑的日常工作流程。
简单说,就是策划选题--组稿--编审--设计装帧--印刷入库--营销宣传--上市发行--持续宣传这样的流程。
最重要的一项是策划选题,编辑必须每天接触大量的信息,从中遴选出少量可以满足读者需求及社会需求的选题,然后准备好选题申报表,在每周一次或两周一次的选题评审会,接受主编、同事、发行人员、营销人员的轮番质疑和否定。对,选题评审会上做选题提案真的需要有强大的内心才行,经过大家的论证,全盘考量过选题本身价值、选题可行性以及成本盈利核算以后,往往只有极少的选题会被大家一致认可通过。
选题通过后进入下一个阶段,组稿。
组稿这一部分,说通俗一些,就是编辑们根据自己手头的资源,去寻找适合的作者,创作选题的稿件。其实,这应该是想要出版作品的同学们最该关注的一点。处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编辑们会去各大论坛、网站、平台挑选好的合适的作者,但在目前全民创作的年代,分两种情况,一种,已经成为大v,自带流量的创作者,会很受欢迎,写得好的公号,甚至会有多家编辑约稿。
选题策划和组稿其实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编辑看到了不错的文章,先联系作者,邀请作者出版作品,这个时候,作者和编辑的前期沟通是一起策划选题,然后去申报评审,通过后会按照节奏跟作者沟通创作要求、稿件大纲、目录及样章内容。
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杂志、网路、报纸、亲友推荐等等渠道寻找合适的作者,然后各种沟通、各种催促作者完成稿件。完稿后,还需要字斟句酌地协助作者修改稿件。
编辑加工:定稿后,做审校,优化目录系统,编辑封面文案等。
然后和设计师沟通版式设计、封面设计。接着,你还要选择合适价位的纸张、工艺。还要下印厂盯印刷,确保印刷的效果和构想中的一样。图书入库了,下一步操心的是这本书的营销发行,因为只有策划者最清楚这本书的读者是什么样、他们在哪里、他们喜欢通过什么渠道购买。
在出版社见到了太多的稿子,也练就了我对稿件的职业鉴别力。
写作技巧分享:
说到这,我们正式进入本次分享的第二部分,关于写作的分享。我大概会从下面四个部分进行。
•定位你的写作风格
•构建统一的价值观
•找到你的文字指纹
•不能忽略的写作技巧
•来,开始写一本书吧
定位你的写作风格(随笔作家梦想的开启)
关于写作风格的定位,其实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们去分析自己总归是一件值得下功夫的事。如果足够幸运,我们或许在定位过程中,遇到一个人或一本书,帮助我们做出清晰的梳理。或许熟悉一点的战友可以看到,我的文章基本很少有特别强的说教味道,也不会人为去制造一些焦虑和恐慌,很多都是一个小事儿,引发的一连串的想法与思考过程。而我之前并没有对自我写作定位的清晰表达,只是跟着感觉和自己的节奏去写,直到前段时间,我重新拿起阿兰德波顿的《幸福的建筑》,才对自己内心所向往也一直在践行的写作意义有了清晰的界定。我想成为一个随笔写作者。
我知道,在现在这样知识迅速迭代,人人知识焦虑的时代背景下,大部分人的阅读越来越功能化。我在出版社的时候,也一向将书稿分出两类功能,功能性及娱乐性(可读性)。每一部好的、流传性高的作品,一定是功能性、娱乐性兼具的,当然,不同类别侧重又各不相同。比如,相对于《普通心理学》的教材,我们更愿意读津巴多的《心理学与生活》,因为写的更有意思,有用,读起来又不会很枯燥。当然,优秀的文学作品,比如红楼梦、莎士比亚作品等世界名著系列,这一类虚构类的作品,从历史与文明的角度来讲,价值又会更高,因为思考的是时代性、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等更加宏观或隐蔽的主题。
而我在自我定位的过程中,对我影响巨大的正是刚刚提到的随笔作家,阿兰德波顿。我很幸运,遇到了他说的一段话:“所谓随笔作家,就是既能抓住人类生存的各种重大主题,又能以如话家常的亲切方式对这些主题进行讨论的作家。如果一位随笔作家来写一本有关爱的书,他也许会对爱的历史和心理稍作探究,不过他最终必须得用一种个人化的调子来写,使读者读起来就像跟朋友娓娓谈心。这种朋友般的阅读感受对我而言非常重要:我希望我的书读起来就像跟朋友谈心,不想拿大学问的帽子来充门面、唬人。”
我自己深以为然,这是我对自我写作想要的最清晰的表达。
所以,对于写作者来说,我们要去做一个基本的定位,你是希望成为哪一类、哪一个领域的创作者?这肯定不是一个非常容易的过程,但我的建议是,你可以在写作的过程中“试错”,因为初期试错的成本很低,当你写过几篇文章,你会自己感受到,哪一类的内容写起来会让你觉得舒服写的最顺畅,这是但凡去做一些审视和思考,就能够得到的结论。
是以价值功能性的导向为主吗?这应该是目前需求最大、最主流的一个方向了,大家把所学经过加工,再输出出来,写出教会大家如何做得更好,如何行动等个人成长、成功型的文章。
又或者,剖析当下的热点问题、社会现状、表达自己的又对他人有价值的观点?
比如热播剧欢乐颂。不同的人能找到不同的角度去写,有人写婚姻观、有人写原生家庭、有人写职场、有人写教育,也有人分析电视剧等等。
当然,你还可以小说创作为主?以人物故事的创作为主?以教育为主,以书评影评为主,以历史为主,社科为主,等。我们既然选择了写作,就要用最严肃的态度来对待。
文无第一,每个人对好作品的定义都不同,遵从内心,又对他人有用是写作基本的原则。
统一的价值观和立场:
首先,我想说的是,我们要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媒体并不是一个松散监管的领域,相反,我们国家对这一部分的监管尤其严格。所以,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如果你希望公开发表,不论是通过自己的公众号,还是简书等网络平台,都要注意这一点。要相对正向,传达更积极的价值观。
其次,坚守创作底线。我们来说说咪蒙吧。大家可能都有听说过。自媒体界大咖中的大咖,有近千万的粉丝。前段时间遭到了微信官方的禁言。我想说,她其实一直秉承了一种统一的写作风格,但立场和态度其实是一点一点的在变化的。她的文章其实是一步一步更加迎合读者,一点一点拉低底线,制造噱头,直到那篇《嫖娼简史》,被禁言。
但现实中,在自媒体之外,咪蒙其实是一个相对严谨的学者型作者。2012年与我们社合作出版过一本《圣人请卸妆》,通过她自己调侃嘻哈的风格解构历史名人,写作风格是一次很颠覆的尝试,但看上去很不正经的写作,背后是有史料支撑的。而自媒体上,当她把嫖娼描述的像吃饭一样正常的时候,这已经是一种非常不良的导向了。
所以,统一的立场和价值观。这是你和你的读者之间最大的关联。我们说,人的社会交往时圈层化的群体,大家聚在一个圈子的原因,是价值观的一致。这一点在未来社会将会更加明显。所以,保持同样的立场和价值观,避免摇摆反复,是写作中很重要的一点。
找到你的文字指纹(个人风格)
在写作中找到自我风格,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有几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朴素的表达很重要,对于初始阶段写作的人尤其是这样,如果最初就追求比如修辞这一类写作艺术的价值,会给人华而不实的感觉,也很可能会让自己受挫。
第二个层次:找到适合的文字风格。在定位的那一部分我们有提到,适合的风格一定是你喜欢的,再写的过程中,让你觉得舒服和流畅,且有成就感的部分。或许文笔不重要,但风格对于创作者和读者来说,都是一种认知领域的需求。我是一个写作者,当读者在读到一段文字时,马上说出,这是你的作品,这将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不是吗?
对一个有文化修养的读者来说,读到一个利落的句子、一个扣人心弦的隐喻、一句幽默的悄悄话,以及一番优雅的措辞,是人生最大乐事之一。
具有个人化的风格是需要自己不断推敲、审思和积累的。我们知道,阅读量大的人,写作就会更加轻松,也更容易写得更好。因为好的作者一定也是一个热切的读者。他们吸收存储大量字词、成语、语句结构、比喻和修辞技巧,对於这些元素怎样协调、怎样冲突,也有敏锐的触觉。当你看到一个句子的时候,你会想,这句话,这件事,如果是我来写,我会怎样表达,那就是你的潜藏的风格意识在起作用了。
风格之所以对我们很重要,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原因,这是自我思考和积累的过程。你即便去模仿,也不可能完全学会,因为每一个人的文章背后,其实藏着他所看过的书,和经历过的事。是非常个人化的。
第三个层次,引起共鸣。很多写作大家在提到评判好作品的标准中,都有谈到好的文章,贵在“触发”,其实说白了,就是要引起共鸣。让读者受到触动。或许只是文章里的一个场景,又或者是一次心思电转的小过程。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文章看完会让人印象深刻,而有些文章,看完你一点也想不起来写了什么。
从另一个角度,即便你在一篇文章读下来,并没有获得表面的一二三四那些功能性的价值,但让你触动很大,作者写出了你想说的话,这就是很大的价值了,因为,它让你更加了解了自己。
不能忽略的写作技巧
在谈技巧之前,我想说,对于写作者来说,什么在起作用?一个是大量的积累,这与阅读量有关;一个是丰富的阅历,这与经历、年龄、环境等等都有关系。对于大多数人的现阶段来说,阅读量的多少可能起的作用更大,所以,输入很重要。
了解了两个前提,我们来谈好一下写作技巧,系统全面的写作技巧,大家可以去选择一两本大师们关于写作方法教授的著作来看。
我从最基本的层面上,提出几点,对于刚开始写作的同学大概有一些价值。
1.内容布局
文章也需要去做布局。“引入、展开、观点、结论、总结”是一篇文章基本的元素。如何排列顺序,对于文章的可读性来说,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有人喜欢先抛出观点,然后一二三四去论述;有人喜欢先讲个故事,引起足够的好奇,再去讲观点和论证过程;也有人会先从现象,提出观点,再给出总结。不同类型的文章,对布局的要求也不一样。比如写人物,从人物本身看,一般将人物经历中最大的成就,或最核心的价值观,或最代表人格特质的内容放到前;讲故事的话,将最精彩、最有悬念、或最有冲突性的情节放在最前面,以引出故事,都是写作者精心安排的布设。
2.节奏感
对于初步写作的人,很容易进入的一个坑是什么呢?自顾自的表达,而没有去考虑读者。比如,有些文章读起来很累,原因很简单,整段整段太长了,密不透风,无处换气。
就如同电影镜头一样,要有镜头的转换,这样我们才会觉得紧凑、精彩、好看,而且丝毫不影响连贯性。试想,一个电影90分钟,全部都是几分钟一个的长镜头,你肯定会觉得非常沉闷。文章也一样。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要考虑到阅读者的底层心理需求。节奏感很重要。
我们有做过专门的调研分析,对于读者来说,一个普通句子,3~5个逗号然后一个句号,完成一次小停顿,从阅读心理角度,这时候我就可以松口气,读起来不会觉得累。
当然这些是一些潜意识的感觉,可能读者也不会分析自己这种心理,他很可能要做的就是一目十行扫一眼,然后关掉页面。
3.顺畅性
我们说,在写作的过程中,思绪会转的很快,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很多时候,我们在表达自己的时候,由于对观点非常清晰,所以在描述过程中会想当然地以为这么说大家一定懂,其实并不是。
对于知识/干货型的文章,这一点尤其重要。你在表达过程中如果跳跃太大,就会很容易影响流畅性,大家会觉得没看明白咋回事。
4.取舍
详略得当是小时候写作文我们就知道的原则,但真的很重要,不要试图把所有的内容都表达清晰,事实上,对于辅助性的内容,越简洁,越有力,要学会取舍。
具体类型文章的写法:
其实,不同类别的文章,有不同的写法,即便同类型,不同的人写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从故事性文章和评论性文章做一些探讨。
1.故事类文章的写法
我们都知道,不论写作还是演讲还是与人交流,会讲故事都很重要,怎么讲好一个故事。
1)顺序,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不再赘述。
2)标题与分段设置。如果设置合理,标题在故事叙述中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用文字讲故事,如果想要讲得精彩,又要很精确地传达价值观,避免陷入平淡,标题的设计很重要,可以作为提示、设计悬念、承上启下等。
3)细节描述
我们说,讲故事也是信息提炼的过程,不能平铺直叙将所有的边边角角都写下来,但也不能都是平铺直叙,要做渲染,运用场景、其他人物的态度、气氛描写,等等,来让故事更加有层次感,避免脸谱化的刻板。细节的描写在整个故事中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我们写一位骑行者艰难地在七月的中午顶着烈日骑行,怎么描写细节呢?我会这样写:在流火的七月,炽热的阳光直直地照射下来,汗滴子一颗一颗滚落,砸在车轮下的柏油路上,又瞬间被蒸腾成一股热气,散发开来。
某一句细节的描述,或某一次对话,虽然是很小很小的点,却可以四两拨千斤,让整个故事生动起来。
4)画面感
除了细节,还有画面,这两者密不可分。而画面感直接决定着一个故事讲的好不好。那怎么做可以增加文字的画面感?其实是可以刻意训练的。著名作家严歌苓曾经分享过她在美国读文学硕士时期,在专业院校进行写作训练的方式。
比如说老师手里拿着一个烟灰缸,让所有同学就用这么一个东西,当场构思出一个故事来。如果你想不出来,老师会说:用你脑子里的那双眼睛来看着这个东西,你就知道,它身上发生了什么。如果没有东西发生,就让它发生,就让你脑子里的那个画面再往前走。用心去看到,调动一切感官、思维、联想,去把故事往下推进。这是一种刻意的的训练,非常有效,大家不妨也试一试。
5)写作者的立场
我们知道,写作是一个文字、记忆、信息加工的过程。心理学中提到,一个信息一旦开始回忆,就已经产生了信息加工的过程。而写作是非常典型的信息加工过程,我们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客观立场。或者说,客观立场也是一种立场,相反,你的立场,对你的读者非常重要。
这是如何讲好故事,后面,我们探讨怎样写评论类的文章。
评论类的文章-包括书评/影评/实事热评
其实我们不论是看书,还是电影、电视剧,又或者看新闻热点,在看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想法,在没有开始写作的时候,这些想法一般会跟身边人说说,或干脆一闪而过,之后再也想不起来。但开始写作之后,就有了写下自己观点和感受的需求,一来这是深度思考的机会,二来,这也是非常好的素材嘛,正愁下一篇文章的选题呢。
评论类文章怎么写,在出版社的时候,因宣传需要,会接触非常多的书评,对这一类的文章,有几个写作方式,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是对比型
筛选出几本同类型同题材同主题的图书(同理电影的话就是几个同类电影,热点就是几个同性质的事件),将这些比较着一起写,将内容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将一个主题通过不同的书中不同的观点,论证得非常透彻全面。比如这一类的书评,比较关注写作者的提炼和判断能力,以及自我对主题很好的理解与思考,如果写好,会让读者读起来收获很大,又畅快淋漓。
第二种,是触发共鸣型
这一类的评论,更像是读后感。是以表达自我的感受和思考为主的。在文章中,可能很少会大段大段引用书中的观点,却可以通过对书的内容的高度概括,理解整本书的脉络和中心思想。将其作为自己评论内容的“精神支柱”,也就是说,你写的内容和书的内容观点,是相互补充相互论证相互成全的。同时,你所写的内容,要从情感上引发读者的兴趣,一定是让读者在某一个方面被触动,产生共鸣。我上周发布的文章,关于幸福的建筑的书评,就是这一类,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
第三种,是扩展型
在介绍书或电影的同时,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分享出来,同时,又引申到一种社会现象,写这个类别,最好对所要评价的作品深挖其精神内涵,搞清楚所有的线索,明白到底要表达的是什么,再辅以解读、思考,会让读者有一种:“哦,原来这本书是讲这个“的感受。能引起共鸣,引发讨论,有价值,有触动。
那怎么样写好评论型文章呢?我们还以书评为例。
第一,思考。评论其实是一种信息加工和延展的过程,注重严谨和逻辑。
第二,抓住主线,一般的书或影视作品,都是有两条主线的,横向主线和纵向主线,写作初期建议大家做思维导图来进行整理。搞不清楚主线的情况下写评论不是不可以,只不过文章看上去不厚重,就会飘。
第三,丰富全面的论证过程。有主线以后,相当于就是掌握了框架,我们还需要有血有肉的,这时候,我就要向大家推荐一种非常有用的阅读方法了。便签阅读的方式,我管这类标签叫”书小签“,小小的,可以贴在书上,通过阅读中读到某个地方被触动或有了想法,马上记录下来,贴到书上,在你写作的过程中,很容易找到当时触动感悟到内容,放倒文章中作为有血有肉的论证资料。
当然,这也是积累素材的一个非常实用的方式。任何时候有需要,去翻阅也非常容易。
最后,开始写一本书吧。如果大家对图书出版有任何问题,可以私下找我,我会知无不言。
就说到这里,以上,就是我今天分享的内容。读的书越多,越感到自己的无知,写作越多,越发现自己的肤浅。我觉得这就是进步的过程,可能有时候会有痛苦,但大部分却是喜悦。与大家共勉。感谢大家的聆听。
言君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