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说到美国电影,想必脱口而出的是特效大片,诸如以《阿凡达》《复仇者联盟》系列为代表的科幻片;以《泰坦尼克号》为代表的经典时代爱情;以《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为代表的人生救赎。特效,大制作,英雄主义这些词汇常常占据我们的脑海,让我们觉得似乎美国电影理所当然就是宏观的大制作、大场面。
不过,八九十年代的美国也曾拍过众多乡村题材的电影,一如它的乡村音乐令人遐想。我很喜欢以小人物为主角,讲述那些看似普通但令人动容的故事,因为我们能从此类电影上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人生并引发思考。
《大河恋》由美国著名导演兼演员的罗伯特·雷德福指导,改编自芝加哥大学文学教授诺曼.麦克林的自传小说,汇聚了布拉德·皮特(饰演弟弟保罗)、克莱格·谢佛(饰演哥哥诺曼)、汤姆·斯凯(饰演父亲)等主演的家庭剧情电影。讲述了在如诗话般唯美的蒙大拿,性格迥异的兄弟两人从小在河边钓鱼到走向不同人生的历程。
如诗般的岁月,谁的年少不张扬
电影以年迈的诺曼口述展开,开头就提及父亲希望他长大后写一部自传,这样就可以了解一切事情和缘由。其实,整部电影讲述的是他与弟弟截然不同的人生,如其说是自传不如说是为弟弟保罗立传。
父亲是位虔诚的牧师,每天念经祈祷,教兄弟俩写作钓鱼。他们最喜欢每天下午到傍晚的时分,因为这段时间父亲将带他们去大黑脚钓蹲鱼。河水潺潺,树影摇曳,满是翠绿的山林只剩下他们专注的身影。
不过,弟弟保罗与哥哥性格截然不同。他有着强烈追求内心的意志与决心,会为不喜欢吃麦片拒绝吃饭,并为此抗争一宿;在满是妓女的楼下,对着她们跳舞;在哥哥受到欺凌后毫不犹豫地冲向前,加入战斗。
不得不说,年轻时的皮特真是演出了不羁与帅气,难怪一举成名。小伙伴一起长大了,保罗商量着去漂流。他们偷了一艘木船,沿着河岸奔跑,欢呼声中保罗早已按捺不住那颗跃跃欲试的心。只是,当他站在船上,询问一个个伙伴时,他们都退缩了。
湍急的河流,像是随时能吞噬生命的漩涡,望不尽生命的轮廓。不过,当他询问哥哥诺曼时,哥哥怜爱地看着弟弟,上了那艘船。诺曼是理性的,只是望着弟弟期盼的目光,并不想让他失望。
这里,他们上演了惊心动魄的漂流之旅。暗礁潜伏,大河汹涌,高低落差极大,没过多久他们就顺流而下,被激流淹没了船只。伙伴们奔跑着,担忧地寻找兄弟俩,却被河岸拐角处的保罗扑倒在河里……
风景如画,岁月如散文诗般唯美流淌,小提琴悠扬随流水潺潺。只是,迎接他们的是父亲的责骂,处罚。执拗的弟弟承担一切的责任,并没有放在心上。哥哥心情抑郁,作为家中长子,他承担着更多责任。他们打架了,在保罗非要他吃沙丁鱼的时候,诺曼爆发了。哥哥随父亲,他希望自己能够安分守己,当一个好儿子一个好哥哥。
为什么他们打起来了呢,是长时间的压抑还是矛盾的积累?哥哥一直尽力满足守护着弟弟,只是他终究要长大,亦明白不能一生迁就弟弟。他们自小在教会的约束下,懂得手足间要相亲相爱,只是彼此并不曾真正理解。
他们有了分歧,其实早在意料之中。即使他们一起生活了十几年,但愈是熟悉的人愈是难以避免这种矛盾。弟弟保罗洒脱,追求自由;哥哥诺曼成熟懂事,顾全大局。其实他们谁也没有错,彼此间也关爱着对方,只是一个活在当下,一个憧憬未来。
再相爱的人也有彼此难以理解的一面,毕竟每个人的灵魂独一无二。他们和好如初,谁也没有谈及那次打架事件。但在两个人的心里,都已明白过去的青春不再复返,他们终究走上不同的人生。
两个不同的人生,大河只朝着一个方向
1919年秋诺曼去了离家三千里远的达玛斯学院读书,在那里他逐渐如鱼得水,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慢慢地,他发现自己喜欢教书,跟父亲一样,并萌生了教书育人的想法。哥哥诺曼步入正轨,是父母的骄傲,也是家乡的骄傲。是的,他活成了父母希冀的模样。
弟弟保罗因为热爱钓鱼,不愿离开家乡,不愿离开大黑脚河,因而在当地的一间大学读书。毕业后,保罗成了一名记者,仍旧放荡不羁。保罗还是多年前的保罗,与伙伴嬉闹,进赌场赌博,揭露矿场老板的丑闻……
保罗无所畏惧地追寻自己,追寻自由,甚至不避讳地把自己的名字刊登在报社上,众人皆知家族的姓氏让父亲觉得蒙羞。无疑,他与哥哥成了天壤之别。时隔多年,哥哥回来,荣归故里。只是,他与父母的关系显得生疏。毕竟离家太久,他已成熟,父母再也不能把他当成孩子。
幸而,保罗并非无所追求,正如哥哥说“弟弟是内心的强悍,他知道自己比别人强”。他不顾当时社会的阻挠,执意地爱上了一个印第安女人,并且打破露露酒馆不允许印第安人进入的规矩,肆意起舞。
因为有人辱骂自己的女友,保罗为此打架并送进了监狱。无论何时,保罗都让自己的人生显得自由洒脱。他是属于大河的,属于自然的,不为任何世俗杂念所干扰的。
相反哥哥诺曼,就显得无趣许多。第一次遇上喜欢的洁茜,就尬聊起来;在家里打电话给洁茜还要躲着母亲。不过纵使无趣,但他凭借唯美的情诗和不可自拔的热情打动了杰茜。
不久,哥哥诺曼接到芝加哥大学的聘用。是的,他要去当教授了。第一时间,他选择与洁茜分享,并且深情地说:“因为你,我不想离开这里。”洁茜留下了感动的泪水,由此他们陷入真正的热恋。
得知哥哥陷入无可自拔的恋情,保罗并没有显得特别高兴。对于他来说,哥哥诺曼开始失去了那些自由,也不再那么亲近。他们的性格决定了彼此不同的人生,但并不妨碍彼此真正的感情。
洁茜的哥哥尼欧从欧洲回来,即使荒唐无度却受到全家人照顾。诺曼为了洁茜忽视了家人,而洁茜却为了家人忽视了他。在诺曼询问尼欧会不会钓鱼的时候,全家争先恐后的提及尼欧有钓鱼竿,会钓鱼。在洁茜家人的要求下,他答应和弟弟带尼欧去黑脚河钓鱼。
只是,到了约定的时间,尼欧姗姗来迟,醉的一塌糊涂。跟随他而来,还有一个风尘女子,兄弟们都知道尼欧其实一点都不喜欢钓鱼,一生执着钓鱼的保罗对此很是不满:“在蒙大拿我们从不迟到,不管是工作,教堂和钓鱼。”
当弟弟保罗听说哥哥获得教授职位的时候,脸上露出酸楚的落寞,并非不高兴,只是为自己现状感到悲哀。他活不成哥哥的模样,不能成为父母的骄傲,但诺曼又何尝不羡慕保罗呢?
他羡慕保罗与父母的亲密交谈,羡慕保罗在大黑脚河畔优美地舞动鱼线,活成了一件艺术品。他们羡慕彼此的人生,却又无力改变所追寻的向往。其实,我们何尝不是呢?
一如《围城》里所说的:“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但无论我们活得怎么样,总有一个羡慕的对象,无关成就。活成自己想要的生活轨迹,像诺曼教书,像保罗钓鱼才能成为别人羡慕的人生。
每个人都有权力去追求自己的人生,每个人亦有自己的生活轨道。我们会羡慕别人的人生,只是尚未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哪个不是别人羡慕的人生?
那些不被我们理解,
但深爱的人现在还好吗?
诺曼不理解弟弟,洁茜不懂哥哥。保罗酗酒,染上了赌博,却从来不要哥哥帮忙;尼欧荒唐堕落,醉生梦死,也终究离开了家人的庇护。无论是年少时独自承担责任,还是长大后欠下赌债拒绝所有人帮助。小时候的梦想,长大后的迷茫,保罗一直在追寻自己的价值。
保罗就像一件艺术品,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他违背父亲的四拍钓鱼法,自创出自己的节奏;他拒绝哥哥的鱼饵,执拗地飞舞鱼线。目光所及,只剩下大鱼的身影,纵使急流漫过头颅仍双手紧握永不放弃。
保罗不懂事吗?我不知道该给予怎样的评价,只知晓我们的人生远不如他精彩。他有艺术家的追求,只是钓鱼似乎与艺术显得格格不入,我时常想如果他追求的是音乐、画画是否能得到些许理解呢。
在父母看来,什么才是成功呢?
杜鲁门总统的母亲或许给出了答案。记者采访她时,问及是否为有个总统儿子感到骄傲,她回答的确如此。不过她说,另一个儿子也让他感到骄傲。记者问,那他现在哪呢?他现在田里干活,母亲自豪地说。
其实保罗也很优秀,他狂放不羁,有勇气并敢于面对一切困难。他的一生是自由的,是与大河紧密相连的。只是,他不活在世俗的框架下,他活在艺术的殿堂里。
洁茜的哥哥尼欧在钓鱼期间,与风尘女子赤身裸体地睡在灌木丛一侧。太阳把他们晒伤,洁茜一家很生气因为诺曼没有好好照顾他,帮助他。洁茜也曾生气地质问:“为什么不帮助我哥哥?为什么明明最需要帮助的人却拒绝帮助?”诺曼也不懂,正如他不懂弟弟为什么拒绝自己的帮助。
尼欧走了,再也没有回来;保罗被赌场的人打死,诺曼一家沉浸在悲痛中。他们最后的记忆停留在大河,停留在保罗捕到有史以来最大蹲鱼的画面。时光仿佛定格,定格在保罗那一刹那的满足与笑容。
父亲不得不承认保罗是蝇钓高手,是天恩的赏赐。当河水淹没保罗,当视线所及只剩大鱼,当梦想成真已无遗憾。我想,保罗做到了,实现了自己小时侯的梦想“职业蝇钓人”。我也明白,为什么保罗拒绝和哥哥去芝加哥生活。纵然那里有十几家报社,满大街的新闻;那里有宽广的河流,钓不完的大鱼,只是它们都不属于放荡不羁的保罗。
保罗的父亲作了最后一次的布道:“在我们的生命,有那样一些最亲近的人,通常是让我们捉摸不透的。但我们仍然可以爱他,我们可以全心全意去爱我们不了解的人。”
诺曼也终于明白,弟弟一生都在追求艺术,像《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艺术家一生都在追求完美,无论是哥哥诺曼还是父亲深知没有谁能拯救保罗。
罗伯特·雷德福一如既往地用平静的叙述手法,聚焦于油画般的乡村风貌,体现日常生活的和谐融洽。导演是聪明的,没有正面描述保罗被打死的场面,很好地克制了悲哀的情绪。谁愿意看到一个阳光迷人的男孩被活生生打死,为追求艺术献身呢?这未免也太残忍了。
导演利用最后10分钟,讲述了保罗最终的归宿,最后的结局。人的生命不就如此吗?无常人生,不为我们了解的亲人,无法改变的追求……我似乎懂了,懂得爱不是责备,而是舍不得责备。这不是一种溺爱,而是尊重保罗的艺术追求“世上没有职业蝇钓手”,但有一个为梦想而活着的儿子保罗。
那些我们深爱着,却又不了解的人。我们担忧,我们不解,我们试图努力把他们拉回到正轨。我们希冀于改变他们的人生,变得和我们一样,一样生活。只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他追求的方式,或平淡一生墨守成规,或放浪不羁打破规矩。
罗伯特·雷德福告诉我们有些东西难以改变,即使不被理解也深爱着彼此。我们渴望美好结局,但不得不接受难以改变的事实。电影《遇见你之前》的瘫痪男主虽然深爱着女主,但最终还是选择安乐死。对他们来说,不是渗透了生死,只是深知人生总有一种追求远比生命重要。
世上总有一类人,超脱了世俗的桎梏,一生都在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我们大多数人活不成艺术家,但绝不妨碍我们欣赏那些美好的作品。在心灵深处,庆幸着还有一颗柔软的心。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每个人的答案不一。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心中都住着一个“保罗”,不被驯服地活着,在内心世界挣扎。未来会怎样,谁知道呢?如果告诉你,明天是生命的尽头,或许就能理解保罗的选择:忠于自己,不悔今生。
很高兴与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欢迎关注自媒体:无物永驻,多平台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