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是听到身边有人抱怨,2020年太难了,因为疫情有了很多限制,钱越来越难挣,教育压力越来越大。自己的职业瓶颈很难突破,身边关系越来越紧张。
不知道大家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声音?你听到这样的抱怨是怎么想的呢?是抱团抱怨还是深思背后的逻辑?选择一起抱怨真的很简单,吐吐槽,可怜自己生不逢时,说说社会的不公平,然后又感叹自己的无能为力,对事情又有什么帮助呢?可能一晃一辈子就在抱怨中度过了。
喜欢李中莹老师说过的一句话,“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我们很多人从来没有想过我们的想法和做法决定着我们不一样的活法。也从没想过人为什么不同。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终身成长》,它重新定义了成功的思维模式,这本书,提出了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在多个方面的差异,并且给出了具体的转换思维模式的办法,帮助大家将固定型思维转换为成长型思维。
我们来对比一下“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
总结一下,成长型思维模式即相信能力是可以发展的,这是底层信念。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勇于迎接挑战、重视努力过程、积极采取行动。而固定型思维认为能力是一成不变的,不愿意改变,要么评判别人,要么否定自己。
举个例子,比如,我有个朋友,在一次教学公开课中失利,领导指出了他的一些错误,他就觉得领导当中批评他给他难堪,在之后就憋着一股劲总是想证明给领导看。然而,心里有了这样的想法时就忽略了成长的客观性,越是想证明越是容易出错,经历几次挫折就放弃了,总是感叹自己怀才不遇。这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的人则不会这么想,会直面挑战,会从质疑声中找到正面价值,持续精进,从批评中学习,认为自己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经常结伴而行,有时候经常也会处于固定型思维模式而不自知,或者,我们意识到自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时不知道改变的路径在哪里。
怎么做呢?
首先,接纳自己。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时,不要沮丧,也不要用固定型思维来评判自己,我们可以试着与“评判者为友”,引导它,与它对话。
其次,明确目标。问问自己“到底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拥有怎样的人生,我目前的想法和做法对我的目标有帮助吗?”
然后,规划行动。“我可以做什么?”
作为父母,我不由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大到孩子的价值观,小到对孩子行为的反馈都是学问,成年人总是会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语言习惯,看到孩子做对了一件事,“你真聪明”脱口而出,并没有具体到让孩子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什么值得父母表扬。比如,孩子考了100分该如何反馈呢?
如果是现在,我可能会这样说,“宝贝,恭喜你用自己的努力完成了这一阶段的学习,得到满分我为你感到骄傲。从你的试卷中我看到了你的进步,字写的越来越好了,对于自己之前的易错点这次也没有出错,看来你在考试前做了充足的准备,证明你对待这次考试很认真!你想跟我说说你这次考试的收获吗?”
为什么表扬孩子都要这么麻烦呢?书里也提到了一个现象,“天才更容易陷入固定型思维”,又是为什么呢?天才很容易被“天才”的帽子所累,习惯于大家对他天才的评价,会认为自己本来就应该做事情比任何人都强。因为自己聪明所以不用像普通人那么努力,一旦遇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往往不愿意承认,如果屡战屡败,会怀疑自己!我们的孩子都是普通孩子,就更不能让孩子从小就为了让大家觉得他很聪明而放弃努力,固守着能力的执念傻傻地幻想只要聪明就能成功。
不仅仅在育儿中,在婚姻关系中,思维模式也很重要,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是交替的,两个人都有自己的执念,婚姻关系中因为都把彼此当作是最亲近的人,有情绪时觉得可以不用掩饰,不用克制。妻子可能会觉得丈夫不了解自己内心的需求,丈夫有时候又会觉得妻子不够信任他,不了解他的辛苦。所以,在关系中有很多固定性的“想当然”,有很多“要求”,在婚姻关系中没有对与错,彼此支持,彼此赋能是最好的包容!
当然,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 以及在自己和自己的关系中,思维模式也是至关重要的。每个人都拥有让自己快乐成功的秘密,思维模式就是打开幸福通道的“钥匙”。
每一天,世界都会给予你成长的方法,当然拥有成长型思维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然而,我们因为思维模式的改变而拥有不同以往的生活方式,我们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个更积极,更有勇气,更加开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