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为什么有那么多应该。
我多么痛恨我们之间的关系。多么痛恨我们的相遇。有人说,相遇一场,是前世不知多艰难积攒下的缘分,是孽缘吧。为何我们是母女,为何我理应去爱你,你这样打我骂我,你这样痛恨我的出现。为何我们是夫妻,为何我理应去爱你,只为腹中那一个不知哪次作乐遗留的精子?那又为什么他是我的孩子,为何我理应去爱他,他让我在死亡线前挣扎,让我困于这进退两难的枯燥生活。
我无爱可诉,于是我选择逃离。我无爱可诉,于是我要求离婚,我无爱可诉,于是我不需要这个“拖油瓶”再打扰我的生活。
逻辑清晰,句句在理。用理智思考,女主的想法毫无破绽。我本就不爱,以何表达。她与丈夫争吵,双方争持不下——只为,摆脱这个谁都不爱的儿子,从以彻底摆脱家庭,摆脱名义上要求爱的负担。亲生儿子在他们眼中有如会炸碎他们未来的定时炸弹一般,被他们踢来踢去,谁都不愿接受。
于是年度最心碎的镜头出现了,可怜的男孩在门后明白了一切。下一个镜头,出现的却是夫妇二人双双出轨的情景,浪漫的烛光晚餐,风花雪月的美妙床戏,缱绻甜美地与情人轻语着爱意。“我爱你,因为你不会是我的麻烦。”因不爱而诉说的爱意,美丽又空洞,在电影中如同哈气——虚幻缥缈又瞬间消失不复存在。没人注意到男孩的逃离。无爱可诉,不如不诉。两天后,在班主任的提醒下,妈妈才发现儿子的消失,而父亲甚至对此毫不在意,继续上班,宛如平时,甚至责怪已经消失的儿子不会挑时候。无爱可诉,因为我的理智告诉我我本就不爱。
故事从此时正式进入正题——寻子。与其他同主题的电影的不同,寻找的过程不是紧张急促,反而是懒散沉闷,从一开始的警察拒绝立案,到志愿者非常业余的寻找,呼喊人名,将寻人启事粘的遍地都是,却一无所获,让人啼笑皆非。其中,女主奇葩的母亲也让人“耳目一新”,她也是“无爱”之人,拼命远离着女儿,远离着家庭,在门外修起厚重的大门。让人不禁怀疑,儿子的失踪,对于他们,是否已经成为了一种解脱?他们的内心,是否真的希望儿子回来?当血浓于水的亲信都饱受质疑,爱,似乎已无迹可寻。无处寻找的爱无法诉说,因为你本就是我的痛苦。
几次所谓的希望,几次期望的失望,情绪终于在男女主面对一个同样年龄的惨死男孩的尸体时迸发了出来,女主几乎全身瘫软,从不表露感情的男主也抱头痛哭。“不,不是他。”理智在抗拒,可感情还残存,但在迸发之后呢,只剩下无尽的空洞,希望破灭,爱意消耗殆尽。无爱可诉,最后的爱已随泪水蒸干,那拼命的哭喊后,似乎就可以心安理得的被抹去——尝试过,便不再是我的过错。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无爱。
那个男孩究竟去了哪里,电影用无声回应。房子被新的买主焕然一新,这对夫妇也顺利摆脱了孩子各自成立了新的家庭,一切似乎已经重新开始,而现实的生活却又像是落入了无限的循环,两个无爱的人,两个已经忘记如何去爱的人,又怎能谈得上有了新的开始,身边虽有了不一样的人,收获的却是同样无爱的生活。生活只是个循环,因为本就无爱可诉。
无爱可诉,电影的结束曲宛若恐怖片的背景音乐,一声声听的令人心紧。戛然而止的结尾,漠然的结局。当眼前一片漆黑,心情沉重到平静,演员表升起,才让人一个激灵。这就是电影的结局。似乎什么都不曾发生过,那突然汹涌的眼泪,不能控制的悲伤,似乎从未发生过。
本就无爱,以何来诉。
有那么多那么多的相遇,本就不是建立在爱意之上。金钱、伦理、道德亦或是其他,强撑着让这段关系不会倒下,我们每天面对面,却不曾心连心。我们有可能是同事、情侣、亲子、夫妻…….我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却也有着数不清我不爱你的理由。爱你无可诉,恨你犹可说。究竟是你本不该我爱,还是其实,是我本不会爱。
为了摆脱,所以在一起,为了成全,所以在一起。什么是爱,是骨肉之亲?却有恨,恨因为你,我无法改变生活。什么是爱,是一诺千金?却有恨,因为你不似当年。什么是爱,是爱欲缠绵?却有恨,恨终会厌倦平庸。儿子丢了,要找儿子,钟无音信。感情丢了,要找感情,终变麻木。
繁忙地行走在人世间,别忘记爱,别让张口说出的诺言溶于空气,别冷漠别麻木别淡然,别痛恨别纠结别怨恨,当我们与恨意纠葛不清,世界就会亏欠我们全部。比如,让我们,无爱可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