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方面
通常按照如上所述的情节而言,短篇小说的可以分为四种。
1.依顺前面情节的发展作适当的收束:
即前文的情节已经很详尽,最后则直接总结或者点明结局。这种写法就如童话中
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一般朴实。而对于短篇小说,则一定要要求简明而精炼。如果结尾篇幅过长,会使整篇小说读起来行文拖沓,减少其艺术感染力。
2.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效果:
就像我们都曾经在阅读题里分析省略号的作用一样,我们也可以将这种意味深长的技巧融入在小说之中。最好的方法当然是恰当的省略。但这并不代表着一定要用省略号,总体来说应该是达到故事情节无声的延续,即:开放式的结尾。将读者的想象力调动起来可以使读者对阅读的参与度最大化。但同时,这种写法会导致作者的文风文笔层次高下立现:这种结局展现的是作者对意境的营造能力,笔法节奏的凝实与掌握度,阅读的功底及审美能力。在此处长篇大论的赘述和无关描写反而是画蛇添足,会使结尾成为整篇小说的败笔。
3.结尾即是小说的高潮:
如欧亨利的小说一样,将事件的主要冲突放在结尾能使作者本人在前面有充分的空间埋下足够多的伏笔。动人心魄的情节来结尾也会加强人的震撼感,从而从另一层面达到回味无穷的效果。但这种方式对篇幅的限制也非常苛刻,要求作者将矛盾激化的点把握得精准而巧妙。哪怕仅仅占了1/3的篇幅,把高潮放在结尾也会使读者感觉此篇小说详略不均,难以达意。
4.故事的循环:
结束便是开始。这种写法分三种,一种如同星新一的《喂,出来》一样,是与本文的开头联系起来,回环往复;还有一种是联系另一故事的开头,简而言之就是续集;第三种就是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他讲的是: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他讲的是:……
第一种写法是非常考验作者对全文的把控与大局观,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布局,从而使整篇故事环环相扣,因果相连。第二种则比较简单,无须多言。第三种则在许多段子里频繁出现,在此也不多说。总而言之,这种写法会给人一种故事是不会完的,这也是我最近在练习的一种写作方式。
我们现在再来从表达的方式来谈。
1.议论:
结尾处的议论有两种,一是作者视角的主观议论,一是人物视角的议论。作者口吻的议论在读者的思考与作者本人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反而会打破文章的平衡,所以一般不推荐。而人物视角的议论所需要留意的是逻辑性:即此事发表议论的人物所说的话与他在小说中的形象是否匹配。假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最后议论人物的语气不相符,或者是人物在作品中所了解的真相与他所表达的真相不相符,会使整个作品失去真实性,让作品的影响力大打折扣。
2.抒情:
抒情重要的是抒发该抒发的情感,不要无病呻吟。关于抒情要靠作者自身的情感感知力和阅读量来把握抒情的程度,在此也不便赘述。短篇小说的抒情,更要一语中的!
3.描写:
从小学开始老师就一直在强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等也一直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关于描写,最重要的是删去过分的描写。有时宕开一笔的环境描写是画龙点睛,有时过分却又偏离重点,影响阅读感受。所以对于度的把握也十分重要。再谈谈对话——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对对话拥有直观感受,然而在写作中却会由于种种原因改变了自己的写作方式。有时候在自己写出来的作品中会发现语言生硬,仔细想来大多都是对话的方式和语气与生活中有很大差异。所以作者本人必须能够有结合生活与文字的能力,尽最大可能地还原真实。而小说结尾的描写,多以环境描写和语言描写为主,其他的在此也进行省略,不再长篇大论地发表看法。
------
文章的删减与改动是每个作者在写作完毕后必经的内容,所删减改动的不仅是错别字。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写的很好的地方可能反而会影响整个作品的节奏与风格,这个时候需要狠心将你很满意的这部分删掉,来保持全文的美感。对于删减,所有的作家都必须要有删掉全文重新写作的勇气,这才能够保证写出来的文章不会让人有拼凑感和突兀感。
---
二、情节方面
------
情节主要是个人构思无法改变,但是仍要铭记的是精炼性和删繁从简。
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答主都提到了欧亨利,他的作品的确很有特色和借鉴意义。但近来世界文学趋势是写实,即:以平淡见真实。所以欧亨利式的写法固然好,但在自己的运用不成熟之前最好不要滥用,或刻意矫揉造作地模仿,直到下来多多练习到任用自如为止。不然反而会将好的故事写出了不三不四的段子意味,毁了情节和节奏。写作重要的是如何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表现出来,就如同作者本人亲历这种结局时候,不要让结局与情感风格不统一——就像是一片小清新氛围中的悲情结尾,男主和女主突然脏话互掐,也会失了美感的。
来源:
作者:雁取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1002092/answer/124477505
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