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文章《一代知识分子的爱与死》,谈到傅雷先生与陈梦家先生。因为这两位先生,都是在1966年9月3日这一天选择结束了生命,一位在上海寓所,一位在北京家中。
傅雷先生不多讲了。傅雷先生的精致是无可匹敌的,我们也无法想象如果傅雷先生在内战之后奔走海外会成为何种气象,现实是我们能想象的到是傅雷先生在临死前一笔笔的交代了身后之事,我想那篇用毛笔写就的文字肯定是安静与克制,冷静与条理。
陈梦家先生是阅读《甲骨文》一书中才有深入,因为《甲骨文》一书中有大量的篇幅是与陈先生有关的,而那些片段都在1966年戛然而止。
而在何伟的太太著述《打工女孩》一书中也是紧密的和家族记忆开始的,这为女士的祖父名叫张華夫。是第一代中国地质矿物的专家,也是那个兵荒马乱年代的牺牲品。
在这里我想提到的是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略》,在1949之后,这个国家的文脉就已经被切断了。我们也不要指望后世的人能恢复往日的荣光。
一座宏伟的建筑,毁灭也就是一簇烟花的时间。就像阿房宫一样。在灰烬面前,任何的想象、探究和复制都无法使建筑荣光焕发。没了就是没了,不要把记忆中的历史当成是勋章一样挂在胸前炫耀。
这五千年的沉淀可以放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