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概念
比例偏见:在很多场合,相比考虑数值本身的变化,人们更倾向于考虑比例或者倍率的变化。也就是说,人们对比例的感知更敏感,对数值本身的感知却比较麻木。
一些场景
商品促销:商家最会利用消费者的比例偏见,在商品促销时,全是套路。价格低的商品,商家多采用打折的方式,原价10元,打8折和减价2元实质上一样,却让消费者感到更大的优惠感。而价格高的商品,原价1000元,减价200元和打8折一样,但消费者会觉得减价200元更便宜一些。
购物砍价:同样是砍价,把100元的东西还价到90元,和把1000元的东西还价到990元,虽然都是砍下了10元,在金额上等同,但是,前者相当于砍掉了10%,后者才砍掉了1%,消费者往往会觉得前者会让他更有成就感。
电视购物:「不要998。也不要898。只要198!只要198!」这是电视购物广告中最常见的促销口号,消费者在听到这种有明显价格差异的口号时,觉得打折力度很大,买了就是占便宜了,即使促销商品不是自己的实际需求,也很轻易会被打动。
捆绑销售:在手机店里,贴膜、耳机等相关小配件的单独成交率一般不高,但如果把它们和手机捆绑在一起当套餐卖,成交量就会提高。例如,手机3000元,只要再加200元就能获得贴膜、耳机、护套等一系列小配件,在消费者看来,比单独去买这些小配件要更能感觉到实惠。
商品换购:赠品不如换购。比如,你去买了一条1000元的裤子,商家送你一双50元的袜子。你会觉得,商家真小气。因为你是拿50元跟1000元比较的,比例上才占5%。如果商家换一种方式,不送,而是换购,只要再加1元钱,就可以换一双50元的袜子,1元钱跟50元比较,岂不是赚大了。你感到更划算了,商家还多赚了1元钱,皆大欢喜。
其他情况:在一些组织、公司、商家的财报、外宣等文本里,为了突出体现成绩,在提到增长额、销售额、利润率时,经常表达为比原来翻了多少番,提高了多少百分点。这时候,不要被这些倍数迷惑,要特别留意一下,多关注原来的数值和之后的数值分别是多少。
一点总结
我们在平时的购物中,应该多关注商品优惠的绝对值,而不是优惠的比例。更加理性的消费是,仅仅考虑实际得到的优惠数额,以及为此需要支付的成本。
换句话说,许多参考价,比如原件2800元、现价只要299元,比如打5折,都是与决策无关的,不要被蒙蔽了双眼。
唯一需要真正关注的是:你真正的、实际的需求是什么?为此你要花多少钱?
好多时候,受折扣、降价、买赠、换购的诱惑,我们贪便宜,觉得这些商品迟早会用得到,再不买就没这便宜机会了,于是买买买。买回后,却发现暂时用不上,只好堆在家里,既花了时间精力,又花了钱,还占着空间。到最后,只好「断舍离」,这又是何必呢?
要知道,不需要的东西坚决不买,白送也不要。这恰恰是「断舍离」的第一步——断。
图片作者:Worthy Of Elegance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