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桃源诗会。即如古人一样。游园赋诗,并题于壁上。现在我们写诗能力下降,但可以背诵,可以吟唱。
主持人要讲一下吟诵的技巧,接着大家轮流或抽签进行。
二,画桃,即用笔墨纸画各种桃子,桃花等。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就有过年时在家门前悬挂桃符的习俗。人们用桃木板摆在门户两旁,称为“仙木”或“桃符”,上书“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神荼和郁垒是专管惩治恶鬼、邪神的仙王,到了唐代,门神除了神荼、郁垒又增加了秦琼、敬德。据《三教搜神大全》卷七云:唐太宗李世民得了病,“寝门外抛砖弄瓦,鬼魅呼叫,三十六宫,七十二院,夜无宁静”。秦琼、敬德主动请缨,顶盔披甲、手持鞭锏,守候在门外,一夜平平安安。唐太宗不能让两员大将夜夜为他守护,于是命画工画二人戎装形象,“悬于宫掖之左右门,邪祟已息。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西游记》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也有这个故事,情节与《三教搜神大全》相同:“选两个会写真的,着胡、秦二公,依前披挂照样画了,贴在门上。夜间也即无事。”受道教的宣传尤其《西游记》的影响,时至今日,人们仍然喜欢印有秦琼、敬德的门画。
三,桃公驱鬼。用桃子和桃木做各种卡通形象,继而形成许多情节,如桃太郎治妖,桃兄桃弟,桃公桃婆,桃公打鬼等。王充《论衡·订鬼》卷中引《山海经》佚文云:“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约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於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这是较早把桃木与辟邪巫术联系在一起的史料,道出了桃木辟邪的起源。《淮南子·诠言训》载“羿死于桃棓。”许慎注曰:“棓,大仗,以桃木为之,以击杀羿。由是以来,鬼畏桃也。”鬼畏桃也。”这里讲的是《孟子》中“逢蒙学射于羿”的传说。羿以善射闻名,逢蒙拜师学艺,学成后恩将仇报,从师身后下毒手,举桃木大棒向羿的后脑猛砸。羿死后做了阅领万鬼的官。桃木棒连统领众鬼的羿都能杀,所以众鬼皆怕。驱鬼辟邪功能是桃木的最基本的文化功能。《左传》记载:“使巫以桃荀先拔殡”,“桃弧棘矢,以除其灾”。桃荀是以桃木为柄的扫帚,“桃弧”是用桃木制成的弓弩,都是驱邪的工具,桃木在先秦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驱邪灵物。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木篇》记载一种仙桃“破之,如有核三重,研饮之,愈众疾,尤治邪气”。《齐民药术前·种桃》注引《本草经》说:“桃枭在树不落,杀百鬼。”桃枭即桃树上经冬未落的干桃,古人用来治病,说桃枭“杀百鬼”。古人为了防止得病,挖空心思利用桃的神力来保护自己,可知桃这一风俗事象在古人心目中的力量。相关文献表明,秦统一后,鬼畏桃的观念真正突破了地域的局限而成为一种普偏的信仰。人们普遍相信桃木有拔除凶邪的功能。至于桃木插门厌鬼的观念,见《玉烛宝典》(卷一)引《庄子》:“斩鸡于户,悬韦(苇)炭于其上,插桃其旁,连灰其下,而鬼畏之。”《艺文类聚》(卷八十六)引《庄子》:“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不畏,而鬼畏之。”可见至少在汉代鬼畏桃木的俗信已经形成,这种俗信是从先秦时桃能驱邪御凶的观念发展而来。古人认为:桃者,五木之精,故压伏邪气。桃木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令做桃人、桃梗著门以压邪,此仙木也。《本草纲目》引《典术》言:“桃乃西方之木,又木之精,仙木也,味辛、气恶,故能压伐邪气,制百鬼。”传统中医也认为:“桃木属温性,有镇静祛邪,活血化瘀,促脑安神,促进人体代谢之作用。”由此可见,桃木驱鬼避邪以及镇病祛灾的文化功能在早期已有深刻体现。
四,夸父种桃。历史由来:万物有灵是原始初民的普遍信仰,而神树崇拜是原始初民最常见的自然崇拜之一。桃木在上古时代,即被人们赋予了不朽的生命意义。《山海经·海外北经》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中山经》记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广员三百里,其中多马。”夸父逐日是一则充满悲剧色彩的远古神话,它表现了人类对勇敢、力量和气魄的歌颂。清毕沉考证“邓林”即“桃林”。夸父死后,其杖化为桃林的故事具有深层次的象征意味。夸父逐日神话体现的是人类与自然界斗争失败的悲剧,是追求光明而不得的悲剧。“道渴而死”是悲剧的高潮和结局。而弃其杖化为桃林则表明一种生命与希望的延续。学者张振犁先生通过对神话和有关记录材料的考察与分析,认为夸父族是以桃树为图腾的氏族;王大有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认定,桃为夸父族的图腾,夸父死而化桃,即死而返祖归根之意。在神树崇拜中,表现了先民对延续生命的渴望和热爱生命的呼唤。
五,东方朔偷桃。把一个桃子做一个特别记号,谁找到有奖励。由来:东方朔偷桃的故事,此故事也是渲染西王母桃长寿的功能而已。晋朝张华《博物志》在西王母赠桃给武帝的情节后又写了东方朔的出现,间接叙述了东方朔偷桃之事。“时东方朔窃从殿南厢朱鸟煽中窥母,母顾之谓帝曰:‘此窥煽小儿,尝三来盗吾此桃。’帝乃大怪之。由此世人谓东方朔神仙也。”《汉武帝内传》也记有此则神话异文。西王母的桃要三千年才一次果实,而东方朔偷了三次,意味着遇上了三次结实,可见东方朔寿命之长,所以武帝非常奇怪,世上的人也以东方朔为长生不死的神仙。由传说可见东方朔的长寿显然与王母桃密切相关,所以“东方朔偷桃”就成了民间祝寿图长盛不衰的题材。。
六,献桃祝寿。孩子们用桃向长辈祝寿。由来:以桃象征长寿,并形成以桃为老人祝寿的民间俗信,这与渊源甚远的桃为长寿食物的观念有关。古籍中多载有王母长寿桃的神话传说。王母娘娘专司为人间赐福,而且还是长寿的象征。民间祈寿,往往拜祭西王母。蟠桃盛会的传说是王母桃信仰的衍生物。元朝无名氏的杂剧《宴瑶池王母蟠桃会》即取材于民间传说,多用于庆寿。明朝朱有焊《群仙庆寿蟠桃会》等仍是王母蟠桃会传说的演绎,也是祝寿时演出的杂剧。明朝吴承恩《西游记》写悟空偷桃,则用小说的笔法详细描绘了蟠桃盛会。戏曲和小说的传播,使得蟠桃盛会传说影响逐步扩大,西王母桃既然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必为人所垂涎。
六,桃文化宴会设计。在五七桃源,少不了饮食,至少包括午餐。一场主题文化宴犹如一台综艺晚会,节目好比是一道道菜点,舞台犹如餐厅,而灯光、音乐、台饰也都是宴会设计必须考虑的内容,晚会文稿变成菜肴典故解说词,晚会节目顺序、序幕高潮设计、观众欣赏效果等,与宴会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主题文化宴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主题设计、菜品设计、服务设计、环境设计等。1, 主题设计:桃文化宴会的灵魂是桃文化。2,菜品设计桃:文化宴会的核心是菜品设计。在合理选料,注重色、味、形、质等之外,能体现文化内涵的有菜的命名和菜品的桃文化元素设计,即每道菜都要与桃文化有关联,要么反映在命名上,如“桃园结义”(选用地产紫薯、南瓜、香芋切粗条,插香葱、薄荷叶); 要么反映在造型上,以桃花、桃枝造型的果蔬雕装饰菜品;要么反映在菜点本身的典故传说上,如:用莲叶盛桃子沙拉,讽刺慈禧之连夜出逃。要么反映在菜点的盛装器皿上,如桃木碗呈上桃胶羹;要么反映在菜点的寓意上,如“麻姑献寿”(寿桃包)等。诸如脆桃沙拉,桃胶甜汤,桃胶肘子,蜜桃滑蛋,桃花羹、桃园鸡等也很适合作为桃文化宴会菜品。在每道菜上打上桃文化的烙印,整桌筵席才会充盈着桃文化的氛围和气息。3, 服务设计:桃文化宴会的服务设计包括宴会程序设计、礼仪设计、音乐设计、服装设计、解说词设计、台面设计、餐具设计等。是宴会能否达到理想效果的关键。宴会服务设计应遵循“尊重历史(民俗),烘托主题”的原则。在服务程序设计上,既要符合一般宴会的服务程序,又要根据烘托桃文化的需要,使整个宴会起伏有致,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宴会礼仪设计上,—定要研究、尊重、还原历史(民俗),使服务礼仪行为尽量符合桃文化的历史和民俗要求。宴会音乐设计是选择与桃文化相贴近或相吻合的主题音乐,有助于提升整个宴会的文化品位,营造和烘托桃文化气氛。譬如以民乐《桃花源》为背景音乐,可以让与宴者在品味的同时,伴随着音乐节奏慢慢走进《桃花源》的意境中。宴会服装设计是指对服务生的服饰要求,在服饰样式风格的设计上,一定要符合桃文化的历史和民俗要求。建议以粉色调中式服饰为服务着装。宴会解说词包括对整个宴会的概况解说和对每道菜的设计特点解说,它是帮助食客了解桃文化宴会特色的关键所在。解说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宴会台面设计在台型、餐具、台面装饰以及色彩运用等方面要围绕桃文化作文章,充分发挥台面设计的点缀、烘托作用。宴会餐具在形状、材料的应用等方面也要为桃文化服务,可使用桃木餐具。如果条件许可,可按桃文化要求定制一套特殊餐具,从造型、色彩、图案、文字、选用材料等方面,尽量与主题文化的历史和民俗相吻合,彰显主题文化的内涵。在服务设计上如能穿插安排一组与桃文化相关的民俗表演,则更能突出和烘托主题文化。 4,环境设计:桃文化宴的环境设计是桃文化的有益补充和无形衬托。宴会环境包括大环境和小环境。场地的自然环境为大环境,餐厅的装饰环境则为小环境。当然,桃文化宴若能在桃树林中举办,则更能烘托桃文化气氛,效果也会更好。如果是桃花节期间,食客身临桃林,观桃花之色、闻桃花之香、摸桃树之枝、品桃花酒之味,桃文化的主题意蕴骤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