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尔这个人有意思,很有意思,不是一般的有意思。
他是个天才,是个情商、智商兼具的天才,是个将理性主义和丰富情感这两个极端完美包容的奇葩,口才一流,机智幽默,就连性启蒙来得都比同龄人要早(虽然有一些外界因素促成…)。
他是个心理学家,是20世纪精神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虽然没有弗洛伊德、荣格那么广为人所知,但他的人生,或许更为精彩。
缘起
奥地利是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的圣地,先后诞生了第一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第二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阿德勒,以及本书《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第三精神治疗学派创始人弗兰克尔。
弗兰克尔相当早慧,3岁时就立志成为一名医生,4岁时就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在相当年幼的时候,就为自己奠定了一生的基调——现实社会的身份,以及内心的理想追逐,并将这两者完美的结合起来。
有一次《美国名人录》找了包括弗兰克尔在内的几十名代表,请他们用一句话来描述,什么是他们生命中最为关切的事情。弗兰克尔写完后问大家:“诸位知道我写的是什么吗?”
所有人都陷入沉思,这时,一名来自伯克利大学的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您认为自己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一语盖棺定论。
人本主义倾向
作为第三精神治疗学派创始人,弗兰克尔的理论本身就具有人本主义倾向,他认为,人的主要动机是要理解生存的目的与意义,揭示自己生存的秘密。他的言语疗法,是以“人对意义的探索”为依据的。
关于意义的探索,已经跨入了哲学中关于“存在”、“自我”、“自由意志”等等命题了,可以说是将心理学和哲学相交融了,不愧是一个被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认同的医学&哲学双料博士。
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超越于自我认同。
所以,在这里我并不想按照弗兰克尔成长史的方式去说这本书,也不想谈书中在外人看来毫不突兀反而觉得理所当然的“自夸”,而是想在后面的内容中说说他的自我实现,这才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
因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我相信没有多少人能超过弗兰克尔。
从心所欲
弗兰克尔中学的时候,开始“不务正业”,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跑去业余大学听应用心理学课程,十九岁的时候,他的文章就受到了弗洛伊德本人的推荐。
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现在有多少学生能做到,又有多少家长会让孩子这样去做?且不论会不会在业余的时候去学习其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且不论家长有这个意愿,单就目前内卷化的社会环境,这一想法就几乎如镜中花水中月,逼着人去学习那些课堂知识,为日后学生们放弃这些知识做准备。
深度思考和顿悟
有一年夏天,我们一家乘船去埃费丁度假,船行走在多瑙河上,午夜时分,我躺在甲板上仰望星空,平衡准则注视着我的内心,猛然间,我获得了某种顿悟:所谓涅槃就是人的内部达到热寂状态。
热寂:是一种宇宙终极命运的猜想,指宇宙的熵(泛指物质系统状态的量度)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加,由有序到无序,当宇宙的熵达到最大值时,宇宙中的其他有效能量已经全数转化为热能,所有物质温度达到热平衡。
或许正是因为这次顿悟,让弗兰克尔坚信,不管是在宏观世界还是在微观世界,都有一个普遍的“平衡准则”在发挥作用。
“矛盾意向法”的产生,或基于此。
矛盾意向的理论前提是:在许多情况下失调行为的产生是由于人们过分害怕某些令人恐惧的事物。
两三百年前的“自由主义”之父,英国哲学家洛克曾言:你担心什么,什么就控制你。
两者言论,前后沿袭,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这次顿悟,发生在弗兰克尔的中小学期间。
自我超越
这是最令我佩服的地方。
作为一个犹太人,出生在上个世纪初期,意味着什么,大家想必都很清楚。
集中营、纳粹、屠杀、种族歧视等等,都是绕不开的词。
即便弗兰克尔有如此成就,依旧逃脱不了命运的捉弄——被抓进了集中营。
本被派遣从事军工生产的妻子放弃活命机会,跟随弗兰克尔前往集中营,后被迫和弗兰克尔分离,并在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惨遭杀害。
在经历了父亲在怀中停止呼吸,母亲被抓去奥斯维辛集中营并被送进毒气室,哥哥被抓去矿山劳动时丧命,以及个人的生死危机后,弗兰克尔却未被彻底击垮,反而激起了自己的无穷斗志和求生欲。
因为他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将《医生和心灵》一书付诸世人。
或许正如弗兰克尔在书中所说:
这些来自集中营的经验,从更加广义的角度来说证实了“生存价值”,这也就是我所说的“寻求意义之意志”,换句话说,即自我超越——人超越现有生存状态的层次,追求尚未属于自己的、更高层次的东西。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那些目光长远、放眼未来并且坚持追求未来的意义的人,最有可能战胜苦难,从困厄中走出来。
我始终坚信,自己能够活着走出集中营。
弗兰克尔在集中营的那段岁月,是最触动我的部分。
信仰
这个词乍一看,似乎和神学息息相关,但实际上却和神学有清晰的界限。
对弗兰克尔来说,生命的终极意义超出了自身所能理解的范畴,所以只能信仰它,且必须信仰它,而我们每个人都一直在信仰它,只不过没有意识到罢了。
这是不是在说,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求生命的意义而不自知?
那么我们知道我们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吗?
我们当然不知道,但是我们很多人,为何却又能在毫无指引的情况下,或者说是各种选择的组合下找到它?
不可知,又带着似乎命定的“应该”,难以琢磨,只能将之归为斯宾诺莎所推崇的“命运之爱”。
对弗兰克尔来说,为了追寻生命的意义,他向心理学至上主义发起挑战,心理学至上主义是一种将人的地位弱化的非人主义,这和弗兰克尔的想法是相悖的。
为了贯彻自己的理念,弗兰克尔对弗洛伊德的观点表示反对,后又退出了阿德勒的推崇心理学至上主义的个体心理学会,和希尔博曼等人共同创建了医学心理学学会。
在随后数年间,弗兰克尔提出了区分三类不同的价值的构想,也就是为我们的生命——从出生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止,赋予意义的三种途径。
具体来说分别是:我们的行动,我们创造的作品,以及我们的经历、际遇和爱。
这种意义治疗,被称之为“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
由此看来,意义治疗是非常人道主义的,能够治疗人的空虚感,帮助人们挖掘出自我实现的需求。
而弗兰克尔并非盲目的认同“意义治疗”,他同时也承认“意义治疗”有其片面性。
但正如他所言:如果我们得不到一个绝对真理,那么就必须满足于多种相对真理之间的相互修正,并且有勇气去面对片面性。
绝对真理当然不存在,也从来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我们所遭逢的命运,本就是由无数种可能性组成,片面性会一直存续,既然我们做不到如同上帝般全知全能,那么,勇敢面对即可。
勇气和慈悲
弗兰克尔的勇气不仅仅体现在登山上,更体现在遵从内心想法,尽管可能会被世人指责、白眼。
弗兰克尔曾不止一次站出来反对“集体罪责”,即那些不顾个人所作所为,而笼统的对纳粹分子进行群体性指控,因此弗兰克尔常受到一些组织的批评。
这已经不止是勇气了,更是一种宽广的胸怀和慈悲之心。
一个人受到的牵扯越多,就越容易丧失自己的判断,而作为一个知名人士,顺从大众的想法一点也不难,难的是遵从自己内心的呼唤,突破群体无意识的界限,不惧怕自己的声音被大众的指责所淹没,敢于直面世人,不偏狭、不激烈,只求无愧于心。
弗兰克尔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