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诉说
—— 《重生手记》读后
我们常讲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可复制的,但是,可以从别人的人生经历中获得触发,学习到对自己有益的东西,就有可能在困惑的时候,开启一扇可以看见曙光的窗。
《重生手记》是一位癌症患者记录自己康复之路的书,读了之后,特别想把它推介给所有人,不仅仅是有病的人,因为这本书一定会引发读者内心的反省,从新思考和认识一些人生有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作者名凌志军,是一位资深记者、作家。2007年2月病倒,医生诊断是肺癌,脑转移,预计活不过三个月。“死到临头”的凌志军在为他的《重生之路》再版写前言是在2015年12月,是初患病八年之后,这期间他都经历了什么?是如何开启康复之门的呢?书中有比较详细的叙述,他说“是我生命的诉说”。
·1 探求生的希望
既不能怕,又不要慌, 不能让自己吓死,也不要慌不择路,让错误的治疗要了命,要去探求,找到生的希望之路。
在极度绝望之后,凌志军从听到看到的信息中知道癌症不是绝症,而是慢性病,人们对癌症的恐惧是一种无知,他似乎看到了一线曙光。他开始探求,书中列举了一系列他了解到的触目惊心的数据。他明白了,癌症患者有相当多的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自己的恐惧,死于不正确的治疗,那么生的希望在哪里?他开始了自己的重生之路。
·2 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向至关重要
我们经常会听到癌症患者及其家人说,卖房子、砸锅卖铁也要治病,有了钱就削尖了脑袋找专家,寻特效药、偏方,结果却人财两空,甚至债台高筑。凌志军的实践告诉人们,“用脑子治病,不是用钱包”!也不要“情绪化”。生命的钥匙拿在自己的手上,要调动自己的判断力,掌握治疗的主动权。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身体是本,和谐的免疫体系是基础,维护自身的自我修复能力,不要打垮它是正确的治疗方向。凌志军在书中写到,“癌症患者最重要的任务,应当是找到一条正确途径,促使自身的免疫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抵御癌症最好的武器是自己的身体。
拒绝过度治疗,不符合治疗方向的要慎之又慎。
不盲目接受特效药,不是越贵越好、越新越好。
对专家、名医要有自己的判断,选择医生要有自己的考量,不是盲目地看头衔,凌志军用自己的眼睛看医生,用心去体会,选择值得信赖的,不把自己交给信不过的人,不论多么大的腕,多么响的名。
过滤信息,撷取有益的精华,拿来为我所用。
他总结了少犯错误的10条原则,重生之路在坎坎坷坷中尽最大可能避免犯错误。他赢了。
·3 康复有方
给凌志军切除肺肿瘤的医生对他说:“不要以为只有手术、化疗、打针吃药才是治疗。其实走路也是治疗,吃饭也是治疗,呼吸新鲜空气也是治疗。”
凌志军称这样的治疗为“非医学意义的治疗”,是抵御癌细胞更有效、更少副作用的途径。他把自己的方法总结为“康复九策”。抄录如下;
1-树立治疗理念。
2- 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3- 每天做好五件事:吃、喝、拉、撒、睡。
4- 适量散步。
5- 多晒太阳。
6- 深呼吸。
7- 修炼一副好心情。
8- 沐浴在家人和友人的关爱中。
9- 做自己喜欢的事。
我们读到这“康复九策”的意义是,虽然人的身体里都有癌细胞,但是癌症是可以预防的,预防的途径就在这里面。
·4 爱的力量
一个死到临头的人能起死回生一定不是一己之力所为。凌志军的康复之路有爱情、亲情、友情为其助力。《重生手记》后面附有他的妻子赵晓东的一篇文章“爱的力量”,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战胜疾病必不可少的要素。
亲历了凌志军的治疗和康复过程,赵晓东说:“如果不是亲历,很多人很难了解,癌症患者的家属在某种情况下,比癌症患者本人承受的精神压力和痛苦还要大。”从凌志军的书和赵晓东的文章都可以感受到这是一对十分恩爱的夫妻。两个人的生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因而爱的力量“产生的能量与效应是无法估量的。”
赵晓东的文章中写到作为癌症患者家属面对的问题以及对策。例如,是否应该对病人隐瞒病情?在选择医生、治疗方案的过程中家属应当怎么做?如何对待和调整自己的情绪?等等。
读后,感到有两点非常重要。
一是,两个人的生死观要一致。她写到,“关于生命,我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更重视生命的质量而不是长度。如果生命的延续只意味着无休止的痛苦治疗和苟延残喘,那么不如丢弃这种生不如死的折磨,从容迎接死亡。”
二是,对病人独立人格的尊重。她说:“患者家属的角色,应该是患者的延伸的‘眼睛’和‘耳朵’,是各种医疗信息的搜集者和传递者,也是患者最重要的参谋者,但绝不是决定者。”
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他们夫妻之间一切都是开诚布公的,在死亡的威胁面前,在模棱两可的诊断面前,在漫长难耐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他们用理智避免感情用事,避免错误的治疗,向死而生,终于走出了自己的重生之路。
“他不但奇迹般地把病治好了,整个人生都上一个新境界。”著名作家,也是心理医生毕淑敏是这样解读凌志军的。正如凌志军自己所言:“我对死亡的理解变得达观和通透,我的生命也变得更加丰富和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