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听一位长者说起他年少时的经历,79年恢复高考后,他拼命考入了大学。
当时物资匮乏,家中母亲生病、劳力不够,每个月的伙食费总是不够他吃。
即使吃着食堂最便宜的伙食,每个月的饭票也都会提前用完,这时同宿舍一个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总是会恰逢其时地分给他一些自己用不完的饭票。
那时的他也没多想每次都理所当然地享用同学吃不完的票,还开玩笑说帮他消费。
直到毕业前夕,那位同学的父亲来学校看儿子,闲聊中说起儿子饭量大,常常要花别人一个半月的伙食费。
他才知道原来是这位同学一直在提前预支生活费默默地帮助他。
而且帮得不着痕迹,既解了他的生活窘境又没有伤及他年轻孤傲的自尊。
他说,当年如果同学光明正大地帮扶和救济他,他的自尊心肯定会受不了,也会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而拒绝掉。
长者说他感激了那位同学一辈子,正是他不张扬的善良让自己体面、没有负担地度过了自己的大学时光。
后来的他也受了影响,一辈子坚持着这样的原则在默默地帮助和照顾着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得到了许多发自内心的快乐。
原来,这种不张扬的善良可以温暖人一辈子,对人的一生影响都是如此的久远和深刻。
善良之人懂宽厚,温润之人不张扬。
曾看过一片文章:“ 我的文友兰花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因为对文字的喜爱,我们有缘结识。
几年前她在我的QQ空间看到我写的妹妹走访贫困户家庭的文章后,便主动和我联系说要我帮她找一个真正家庭困难需要帮助的孩子。
并说要委托我全权处理捐助事宜,还叮嘱我千万保密,不要让帮扶对象知道她是谁,只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一直有爱心人士在关注和温暖着他们就够了。
感到沉甸甸责任的同时,我更被兰花这份不张扬的善良深深打动。
我马不停蹄找到爱心协会的唐老师,让他帮兰花找一户真正困难的人家。初步筛选资料后,我把几个待救助孩子的情况发给了兰花。
她当即决定和那个正在读初三、弟弟是聋哑人、父亲因肝癌去世、家中只有母亲一个劳力打零工供养全家人的女孩结对。
为了不辜负她的爱心和善举,我托朋友实地去查看了那个贫困孩子的实情,得知情况确凿后我请爱心协会的负责人唐老师与她对接了具体帮扶事宜。
当天晚上兰花就给那个女孩的账户里转去了当月的帮扶款,她又再三叮嘱我和唐老师一定不要公开她的捐助情况。
同时又附加了一条,当然如果那孩子有什么其它困难需要她帮助时,她会义不容辞。
其实,兰花是她的笔名,我并不知道她的真实职业和身份,她也不曾了解我。
我想她如此信任从未谋面的我,应该是因为善良的人总是倾向于把别人想得很好吧。
因为这件事,我再一次深切地体会到善良的女人真的好美。
尤其是这种不张扬的善良更是美得有些朦胧和神秘,就像披上了一件闪闪发光的外衣。
每次开学季的暑期,看到有关部门和那些行善之人大张旗鼓地带着媒体去宣传报道捐资助学的善行善举,感动的同时忍不住为他们点赞。
但是,看到有的人拿着事先就制作好的支票牌子让被救助的孩子站在万人瞩目的舞台上接受媒体镜头一次次曝光。
还通过采访挖掘那些孩子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疼痛和悲伤,然后再给孩子陈述生活之痛时的眼泪和接受资助后的笑容来个对比的特写时,我的心里五味杂陈。
其实,有许多孩子并不愿意这样。他们一方面期待被救助、被帮扶,一方面又不希望自己深藏于心的悲伤和凄惨生活现状被过度地解剖和曝光。
因为生活的痛已经让他们的自尊变得脆弱、敏感和不那么坚强。
行善的方式有千种,大张旗鼓地宣传报道行善行为本身是值得弘扬和提倡的。
因为传播、弘扬善良也是一种正向价值观的传递,可以借此感染更多的人加入行善的队伍。
但是,如果过度曝光帮扶对象隐私,让他们三番五次成为个人作秀的炫耀工具。
或者是以救世主的姿态去高高在上地怜悯、同情,不顾及帮扶对象的感受,甚至不惜一次次触及他们脆弱的自尊,那就有待商榷了。
因为,每个人都会有不便公诸于众的窘相,有不希望拿出来晒在大庭广众之下的困苦,有不想为外人道的难堪。
《荀子·劝学》里有个成语:积善成德。
意思是:长期行善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行善之人有德,长期行善是大德。
不张扬、润物细无声的善良,顾及他人自尊的行善更是一种有人情味、有温度的温暖品德。
走过岁月风雨,看过人生四季,才更深刻地体会到:
善良,原来有另外一种表达方式,不需回报和赞赏,也无须围观和张扬。
善良总会让你很幸运,而幸运不一定代表你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