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没有思想?为什么脑袋空空?
昨天下午闲来无事,于是我就翻看老子的道德经,我当时越看越来劲,内心里面很佩服老子同志的伟大。
区区5000多字的书里面居然包罗万象,世间万物都已经讲到。不过看了之后内心一直有一个疑惑:老子也是人,精力有限,为什么他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写出如此伟大的书籍?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曾经做过国家图书馆管理员的职位,没参政没上战场,他的伟大思想从哪里来的呢?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古代人的思想从哪里来的。
人类有一个特色就是喜欢将事情记录下来,以文字的方式流传下去。在中国,很多古书里面记载的绝大部分是曾经的人或者事,比如某某说话、某某做什么事情等等家常便饭的事情,然后得出什么道理和想法。后来人就通过看这些玩意来吸取营养。我就想不通,在古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人们没什么书籍,就算有也是少得可怜,信息量狭窄,但是为什么会出现如老子这样的思想家呢?
老子是一个国家图书馆管理员,看的书也就那么点,书中的内容也就是人和物的信息,没出过国,不会第二种语言或方言,最多在河南省境内转悠。现在一般大学生看的书都比他多,获得的信息量更是比他多好几倍,有的甚至全球都跑遍,更厉害的还会好几种外语。
一个什么世面都没有见过、看的书也都是单一有限的,一个是跑遍全球各地、看过的书、见过的人和物不计其数。为什么老子能创造如此伟大的作品,有高深莫测的思想精髓,而我们有时候连基本生存问题都想不通,越读脑袋越变得麻木不仁。
老子也是人,他生下来最多记忆力好些,但是人家也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懂的,也是有老师教育他,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看很多书,想很多事情。每一个人要想获得智慧和知识,首先都是要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生活实践,然后才有自己的作品。老子等人和我们相比,无论是信息获取量还是生活实践都没办法和我们相提并论。
书籍理论知识没有我们多,生活实践没有我们多,为什么他却有思想精髓而我们却什么都没有呢?
是什么原因造成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差距呢?我们有的是各种各样的书籍,有的是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有的是实践的机会,为什么我们就没有自己的作品?没办法创造道德经这类成果?
跟古人相比,无论书籍、世间、环境等都占极大优势,但是我们在独立思考方面却占极大的劣势。
老子等人,虽然看的书籍有限,实践的机会更有限,但是他们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每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制,但是一个人的思考能力是无限制的。古人正因为所能看的书很少,很难得但看都是前人用一生的心血写出来的书,书里面的信息句句都是精华。正因为古代书写难度系数大,篇幅有限,所以写出来的那都是作者在脑子里经过千锤百炼后才下手的。不像我们现在的书籍,有的书文章里面都是口水话,大部分都是作者三天左右就写完的,看这样的书,我们又能从中获取多少信息呢,多少感悟呢?
古人看的书少但是人家看的都是精华,人家看一本获得的信息就顶我们看万本书获得的信息。正因为书少,每一个人的日常时间都是一样的,所以就会把一本书反反复复看千百遍,比如孔子,老人家光看易经那本书都能把牛皮绳磨断三次。我们看一书三遍都不耐烦了,又如何吸收书中的精华?
我们的书正因为多,容易获得所以就会走马观花,滥竽充数,自欺欺人。他们看书正因为少,一辈子都不能看几本书所以就精益求精,反反复复看,反反复复思考书中的内容,直到全部融入自己的血液,能够活学活用为止。
所以说我们在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上就已经跟他们差十万八千里,忙忙碌碌一生都没有记住文字,看千万本书都没有消耗其中的思想。这样的方式方法,哪怕我们的寿命有一万年也不过如此。比如苏秦当年第一次游说失败回家后,悬梁刺股花一年时间看一本不足500字的太公《阴符经》,一年之后人家的思想已经更胜一层楼。我们别说500字,就是5万字的书,3天功夫看完就拉倒,然后个人能力依然原地踏步。
古人思想理论基础牢固,看一本书,心中就有一本书,虽然实践机会少,有的甚至一辈子都不曾出过省。但是人家思想没有限制,将书中的知识反反复复运用到实践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细节里面去,哪怕吃饭,修指甲甚至喝水等小事情上。大比方说,他们脑袋里面有100个信息,生活中有100个实践,如果将100个理论和100实践进行排列组合,请问可以得到多少个感悟和新的信息?没错,100的100次方等于(1后面有200个0),我们获取100个信息就100个信息,100个实践就100个事件,而且都是孤立游离在自己的大脑里面。所以我们为什么从小到大读书越读越傻,而老子等古人,读书是越读越有智慧。人家早已经将书中的信息知识在脑里面反反复复跟生活实践结合,早已经将万事万物在脑里面建立起来了联系。
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看的书少但是看一本就是一本,能够充分吸收书中的知识,更能够灵活运用起来甚至还能够信手拈来。比如老子就在函谷关口半个小时内写出包罗万象的道德经,时间紧任务重但是人家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写出如此多信息量的文章可见,他老人家平常是如何思考,如何学习的?一般人能在很短时间内写出包罗万象的信息? 老人家之所以能够迅速写出来,是因为写出来的东西只是体力活不用思考,在没有写之前人家大脑早已经有好几千本这样的书籍了,那次写出来的也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已,也只是脑袋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生活中排列组合的一部分。你说老子年纪大经历的事情多,所以时间上占优势,那好咱可以看看《滕王阁序》《谏逐客令书》这些都是年轻人临场发挥的,里面的文字我们都不一定认得全何况那些信手拈来的事件人物信息呢?一个人写出来的东西毕竟都是有把握的东西,有把握就相当于我们拿筷子吃饭那样不用更多的思考,只要意识一动就能够长篇大论出来,现在高考,考研写几篇文章都要靠课下背模板,甚至半天都憋不出几个文字来。我们为啥那么差劲,因为我们既没有认真读书,又没有将学到的新东西运用到生活中,更没有做模拟训练,有的只是盲目背诵,盲目套用根本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感悟。怎么可能在临时的时候就超长发挥呢?
我们和他们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差距?同样是读书人,同样会认中国字,会说中国话,有相同的寿命,为什么我们就没有他们那样信手拈来的本领?为什么思想干瘪,文化底子薄? 为什么我们连高考、考研、考博等考试,一考再考都不行,而他们却为啥个个都是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其中有几点几差在这些方面:
其一、我们一生虽然看过千万本书,但是脑袋里面没有一本书,虽然经历过各种各样的事情,见过各种各样的世面,但是没有哪一个实践是认真总结和思考的,更没有将书中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鬼谷子看到墙体倒塌是因为有裂缝就能得出事情的突变都是由于自身的渐变引起的,又得出要想游说成功就应该找出对方的弱点和破绽的道理。我们看函数定义就是函数定义,看不出冥王星具体在哪里,运动轨迹是什么样的。
其二、在他们眼里,书不是书而只是一个思想启发点,是帮助我们开启智慧的开关,是万物和脑袋相互联系的中介点。在我们眼里,书就是书,语文课本就是语文课本,心理学就是心理学课本,我们把知识用书本和文字隔开,用笔把万事万物隔离。
其三、我们从来都是过多吸收别人的思想,过多阅读别人的作品却很少自己独立思考,独立体会生活。我们从来都是以阅读为主,以独立思考为辅。他们却是以独立思考为主,以阅读书籍为辅,他们更多的是不断思考、不断学以致用、不断自我反思纠正、不断反驳自己。我们却是不断自己麻痹、不断赶进度、懒得思考也来不及反思回顾,我们总以为自己什么都没有学会于是想在有限时间内囫囵吞枣装更多知识到自己的脑袋中,心想反正都吃进去总会用得到。
其四、我们学新东西每天吃得多,消化得少,实践检验更是少之又少,学到的东西都杂乱无章放在脑袋里面,虽然看千八百本书背几百篇文章但是等到自我发挥的时候却是瓦罐煮饺有货倒不出来。而那些圣人他们更多的是一棒一个血痕,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走一步思考千八百个事物,学一个新知识就有千八百个实践,直到把每天学到的新东西彻底融入自己的潜意识中,等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在什么情况,什么地点都能信手拈来。
其五、在我们的眼里有大事和小事,小事情看不上,总以为读书看书才是学习,眼睛总往天上望着。而他们眼里没有大小之分,在他们眼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把世间的事弄懂了处处都有学问,把人情世故摸透了处处都是文章。所以他们处处都有洞见,处处都能体会到人生道理同时又能通过那些感悟来指导专家,指导后来人。我们事事都麻木不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和他们处于同种类似的生活空间人家就能写出千古可用的文章,因为人家对事物认识特别深刻,这种深刻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失真,因为几千年来,虽然社会进步改造特别大,但是人性和事物的根本都没有改变。所以说只要这些没有改变的话,那么他们所说的话也是可以指导后来人的,而我们看事物只看到表面,看不出更深层次的内涵,写出的东西得出的结论干瘪连自己都说服不了何况流传下去?
2018年10月18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