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跟朋友们一起去看电影,看到动情之处,悲伤或激动,散场时朋友在流眼泪了,你依然保持着刚进电影院时的淡定。此时,朋友问你为什么还可以那么淡然?
当时说不出话,你内心满怀情绪也悲也喜,可就是哭不出来了,好象缺失了一部份,情绪的起伏。
眼泪,哭出来的是珍珠,咽下去的,与哭不出来都是毒的。
千千说:
在我三岁多的时候,妈妈爸爸常年不在家总是到处跑。每次看到爸爸妈妈回来,我都时时刻刻关注着他们。每次看到他们拿着大箱子装东西的时候,我就知道他们又要离开我了,我就开始哭。刚开始几次,妈妈还会哄我,之后他们就开始不理我了。
四岁那年,爸妈出门时我就一边哭一边跑下楼梯,结果从楼梯滚下来,爸爸妈妈抱着我去医院,陪着我连续一个星期,那时就觉得要是一直躺床上,爸爸妈妈就能陪着我了。他们在那之后,每个月都回来陪我一两天,但前提是我必须听话,爸爸说我一哭就不能见到他们。从此,我很难受也忍着,只要眼睛一酸涩,我就赶紧闭上眼睛把快要出现的眼泪塞回眼眶。久了之后,也就习惯了日常无泪。
一直被爸爸妈妈夸奖为坚强的孩子,得到他们的夸奖我也很开心,觉得自己是个很厉害的小朋友。
后来,某次学校里举办了感恩的亲子互动游戏,同学们和家长们纷纷落泪。见到外公也抹眼泪,我却像个机器人一样,脸上毫无波澜被围观。
一直以为是未到伤心处,但是十二岁那年,常年陪伴我的爷爷离开了。在进行葬礼时,爸妈和姑姑及一大家亲戚或悲戚或眼眶泛红或酸涩落泪或嚎啕大哭,而我站着像个旁观者,脸上无悲无喜。姑姑看到后骂我冷血无情。
实际上我很难过很痛苦,可就是哭不出来。以前哭不出来,我是认为自己比较坚强,没有要哭的大事情。
后来我就越难过越笑,再痛苦也掉不出一滴眼泪来。
设想一个小孩,一个需要妈妈随叫随到的照顾的小孩,一个还在主体客体不分,认为自己与妈妈一体的小孩。
就那样被爸妈以不理会,不知道在那么多天里,这个小孩曾多少次哭哑了嗓子,有过多少害怕。从时刻关注爸妈深怕离开,带着多少恐惧度过。从家长一点点错误的夸奖中,千千转而觉得自己坚强很好。那么小的孩子想哭不敢哭,需要多少力量才压抑住情绪,我们很难想象。
这种分离创伤与不流眼泪会得到夸奖带给了孩子多少痛苦,压制过多少次的本能反应,积累了多少的情绪,才练就了今天这副哭不出来的“本领”。
这也是为什么这个世界上会出现讨好型人格,一半是天生,一半是在父母那里养成的模式。
因为在小时候,孩子不懂得分辨、也无法感知到父母的错误;而他们把父母看成一体的、高于自己的,所以只做父母喜欢的事情,希望可以让父母喜欢自己。
这也在现在的社会中,会发现越来越多的爱无能的成人,或者干脆成了表面无情绪的冷漠“机器人”。
其实冷漠无情的另一面是恐惧。
而这一切,流眼泪去释放、去跟心里的小孩共情和解,唯有爱才能真正解决。
情绪是可能转化成现实的疾病的,这个潜伏期可能会在十五年至二十年。
也就是说,小时候的很多情绪,一直压制,如果持续不处理,会成为身体疾病的地雷。
小孩,你需要哭出来,哭吧,只有把那些挤压在身体里的情绪释放,才得以感知爱。
小孩,你需要疗愈,需要被告知是被接纳的,你是被爱的。
需要一份道歉,请“父母”向你说,或你代替父母这个角色对心底的小孩说:对不起,请原谅,我们爱你!
你得以完全地释放,你感知到了才能哭出来。太多的人需要哭出来了。
白天众人羡慕的人,深夜里孤寂得想起某个瞬间的温柔。
好友众多、到处聚会的人,当独自在家举起酒杯也渴望知己,最后独酌一夜。
身边的朋友都纷纷成双成对,你安慰自己说,一个人多自在。当半夜三更发高烧,只能自己爬起来打车去医院,那一刻也在渴望吗,高烧一退你那心中的自强火焰继续燃烧。
奔赴一个又一个城市,电话里传来亲人的思念,你说你很好,你没敢告诉亲人,你在受到打压欺负时难过只能微笑收下,你晚上一个人走夜路的害怕却面带微笑,一个人独处一间屋子的安寂告诉自己很自由,一个人……你需要哭出来。
你,有多久没哭了?久到自己记不清了吧!
看吧,太多太多的人,需要哭出来了。
哭吧,我们不需要压抑自己的情绪!偶尔,当个肆意哭泣的勇敢小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