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了以往在教室面授的预期,这次岗前完全启用了新的形式——视频教学。于本人来说,这是一次新的尝试。对这样教学方式,从前期的惊喜,到怀疑,到最后的认识,心理上也经历了数次的变化过程。
惊喜,缘于网络学习的明显优势。省却了交通的时间和花费,课堂活动集中在“教”和“学”,提高了时间的利用效率,适合现代快节奏的学习方式。
怀疑,起于第二周第一天的课堂失控。因学生都不在现场,又无互相了解的基础,只凭借声音,很难把控。当学生接连发问,老师一旦缺乏应对的技巧或能力,课堂秩序就失去控制,且引发其他学生连锁反应或者蝴蝶效应似的“跟进”,老师此时如果忽略学生的心理,没有应变,则疲于奔命,且达不到效果,局面愈发混乱,导致不满情绪。这样的网略课程,不仅没有有效利用时间,反而是浪费时间。
直到恢复吕甜老师,秩序才得以恢复,课堂恢复正常。这让我认识到,不是每个老师都能驾驭网络教学的。面授经验丰富的老师也可能在网络教学上栽跟头。这对老师的各项素质都是极大的考验和挑战。从吕老师看似四两拨千斤的应对危机的方法上,折射出老师过强的心理素质,极强的应变能力和技巧,而这一切都基于对学生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以及深厚的知识基础功底。特别是为了“解疑答惑”,满足学生的需求,吕老师更是延长一个半小时的课,直至语法串讲重新梳理一遍。如此敬业的态度和精神,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被重视,也明白老师的用心,进而投射到实际行动中去。
从意见和建议角度,从参与者的角度,整个培训过程有知识点的串讲,有实际的演练,有及时的点评,已是比较完整。对于部分学生在签到和实践的参与度上有欠缺,确也很难通过规则来规范,毕竟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积极性决定主动性,自己不想要,即使再严格的制度,也难以有效果。
网络形式导致的一些互动失败,包括设备问题,网络不佳,挂号人不在,道具难以演示等等,是采取网络教学必然面临的问题,其中可改进的,也许是可人为地提前干预,包括邮件、电话、微信等形式,尽可能地提醒学生,避免设备故障。
管理手段上,选取组长和班长,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管理便于发布一些命令作一些统计,但因这些“干部”缺少群众基础,其实很难有号召力,更别说自身主动性不够的了。建议是,是否可通过竞争和激励的形式,调动各组的积极性。7个组,7个小团队,从初次课程到结束,按评分标准计分,签到、实践、突出性的贡献等,都纳入计分体系。临末,按排名高低,设置小奖励和小惩罚(精神或物质)。既然学校决定决定采取这种教学模式,也需考虑维护性成本。
简单来说,网络仍是不错的教学手段。想来日当自己的教学过程日趋成熟,会考虑利用此模式进行推广和新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