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写网络热文,我只是在慢慢地把想讲给你听的东西写下来,期盼有人愿意听我的絮说。
中学老师讲作文,一定强调要“围绕主题,中心明确”来写。可惜我脑袋里天马行空的东西太多,总是想到哪里写哪里,我自己觉得每一句话都在呼应主题的时候,老师都会摇摇头说你写作文能不能走点心……
在武汉的朋友应该知道这几天武汉的天气。城市好像一个棋盘,道路划上线,雨水注满每一个格子。我们是上天的棋子,冥冥之中沿着命运的路向前走去……
我们总说天灾无情,人间有爱。在朋友圈充斥着灰黄色播报“灾情”的转发图片时,我看见了另一种色彩——
容我说句古板而矫情的话,从女娲补天到大禹治水,从李冰修建都江堰到98年抗洪救灾,华夏儿女都这样走过来了,与其悲观地哀叹怨怼,为什么不积极地应对自省呢?
雨天被困在学校,看书无疑是最好的选择。那些曾经因为忙碌搁置下来的书单,终于可以拾起来细细品读。
第一本书看了极具味道的作家方方的一本小说合集,里面有很多老武汉的记载,比如河南棚子、汉口码头……还有熟悉的晴川阁、鹦鹉洲大桥……看完之后还没来得及细品,便开始了第二本书——
这本书是很喜欢的一位老师的推荐,当初看名字还奇怪,平常给我们推荐鲁迅丁玲钱钟书的老师怎么会突然说起这本书。看完之后心里慢慢有了一点答案,至于是什么就不明说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不能影响你的理解。
小说以一个名为柳依依的姑娘为主角,从她大学时代开始写起,一直到结婚生子。中间历经坎坷,最后却依旧不是圆满结局。看完整部小说,我画了一个人物关系图,担心剧透勿点~✧⁺⸜(˙˙)⸝⁺✧~
阎真一直都是解剖社会问题的好手,像拿着手术刀的刽子手,一刀刀不动声色地将目标凌迟,纤毫毕现。不过他是受了什么启发开始写这部小说的我却不知,但书的扉页有这样两段话——
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女性在世人思维观念中的改变,还是波伏娃的故事触动了作者的心弦,我不得而知。也许两者都有,也许还有更多。不过这些都不是今天的重点,重点是这本书让我深深反思了如今的我们,以后应该身处何方,又应该情归何处。
也许由于缺少时间和历练,我的想法会很幼稚。但是我还是想写下来。佛家说勿忘初心,以后我们要为工作、家庭、生活奔波,会面临很多选择,也许在两难之时回想一下自己走到这里的初衷,心里就会有答案。
小说中的女主给我的感觉就是一直想在男人身上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样说也许有点刻薄有点极端,或者说作者为了更突出问题特点,将这一面放大描写。给人的感觉就是,从大学时代相信爱情追求爱情,到步入社会迫于各方面压力一步步向生活妥协、向自己的懦弱面妥协,柳依依的悲剧结局虽然有别人的因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结局与她自己过分天真矫情爱财虚荣的性格有莫大的关系。
读小说的心情像一瓶彩色的沙漏,漏掉批判、漏掉同情,最后是自省。如果我站在柳依依的处境,我会怎么样呢?未必有多大的本事力挽狂澜罢!
用很俗套的模板说,就是柳依依的悲剧不仅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许多女性的悲剧。作者写柳依依的不同时期,简直就是概括了不同状态女性的典型代表。
她在大学是个单纯而向往爱情的姑娘,被男友欺骗发现自己一直是一个第三者,赶走了男友原来的女友却又来了一个第三者,她走了原来女友的老路。
也许因为爱情,也许掺杂金钱,她甘愿做别人的情人,每天暗地与男人的妻子周旋,只是想男人多在自己这里待一会儿。后来自己成为人妻,丈夫外遇,自己又变成前任情人妻子的角色……
她这条路走得丰富又坎坷,不得不感叹作者的洞察力,读完有种细思极恐的感觉……
小说的最后写到一个讲座——
让人觉得现代都市女性有一种叫做“认命”的思想,好像拿鞭子重重地抽在“道德”的脸上。
读完这本书,再想方方的小说。本来觉得方方写女性的弱势地位轰轰烈烈的表现方式已经让我愤怒,可是阎真写得像注射毒品,一点一点地侵蚀,等到想呼救却发现已经喊不出来,死亡就已经扼住咽喉。两种不同的风格,达到各自的写作目的,真是巧妙。
其实这未尝不是件好事,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认为要发现问题才能去思考解决。从西方到东方,女性地位与女权主义的观点一次次被拿出来讨论、辩驳、思考,其实这本该是道德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如今却要提上法律层面。
“会心”说来容易做起来却没那么简单,社会需要在发展中磨合,我们都需要互相理解。
“时间是让人猝不及防的东西,晴时有风阴有时雨。”
”岁月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行,好的坏的都是风景。”
窗外的雨变得小小的,才发现原来安静的夜可以这样让人安心。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