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曾经批评学生,“你不是在思考,而只是有逻辑而已”。
有些人的读书笔记,整洁有序,分清了层次,做好了分类,笔记内容也能记在脑子里,但一经提问,却总是支吾答不上来,特别是稍加变换的题目。我们常说,这类人不懂变通,读死书,缺乏创造性——单方面输入,没有跟知识交互,也就没有输出。
健全的大脑意味着它能够活跃运转——有记忆力,高效思维、富有创意——最终实现个人潜能。
好的读书笔记,应该是能够帮助我们发挥记忆、理清思维、培养创造力的工具。
今天要说的这个工具,就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用图表表现的发散性思维。发散过程也就是大脑思考和产生想法的过程。通过捕捉和表达发散性思维,思维导图将大脑内部的过程进行了外部呈现。
本质上,思维导图是在重复和模仿发散性思维,这反过来又放大了大脑的本能,让大脑更加强大有力。
制作一张思维导图的过程,将大脑内部的过程进行外部呈现,其实就是在纸上(或软件上)反应出来的,你与讲者/作者/包括你自己之间的一场“智力对话”。
思维导图的基本组成部分:
1、中心图像——用来捕捉主要内容,突出重点,比如一本书的思维导图,中心图像可以放这本书加书名。
2、分支——从中心图像向四周散射,按各主次主题及其先后顺序以多个分支、多层分支的形式表现出来。
3、关键词或关键图像——分支上的重点,导图的最关键内容。
一、中心图像
有专家做实验,给受试者看2560张幻灯片,看完后接受辨识测验——一张从刚看过的2560张中挑选出来的,另一张很相似但没有看过的。受试者的实验结果平均值显示,他们的辨识准确率在85%~95%之间。
后来实验加快放映速度,增加图片数量,受试者的辨识准确率甚至能高达98%。
这些视觉刺激实验说明,人类对图片的辨识力天生就不错。
所以,每一个思维导图,都需要一个中心图像。
这个中心图像不但能突出主题,更能自动吸引眼睛和大脑的注意力,触发无限联想,也是帮助记忆的有效方法。而且中央图像是绝对处于中央位置的,它是你发散思维的核心。
二、分支
- 分支从中心图像延伸出来,其大小粗细的变化正是表现层次的好办法。
- 各分支之间的间隔有序、恰当,能体现图形的条理性,有助于层次和分类的使用。
- 分支可以使用曲线、箭头等多种形状——有机的线条能更大程度的增强视觉兴趣,激发包含在这个分支里面的信息记忆,就像“活的图片”。
- 利用色彩加强思维能力,刺激眼球与大脑,增强记忆力,避免单色乏味,同时也能增强你的创造力。
另外,分支还有两个帮助你实现创造性的小窍门:
- ①格式塔效应:
如果有人说“我有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要告诉你,哎呀对不起,我刚想起来不能说给别人听。”这时候你的大脑肯定会尖叫着要求听到这个故事!就好像大多数人数1、2时会努力压抑加上“3”的冲动一样。
大脑这种寻求完整的固有倾向就是格式塔——一种需要通过词汇和意象填充空白以求整体的自然倾向。
所以,
当你在听课过程中意识到好像漏了某个观点的时候——在你认为“漏”的地方,留一个空白分支,过后等你回过头来看的时候,格式塔效应会提醒你从前后左右的笔记联想中找回这个“错失”的观点。
当你在思考过程中突然没有了想法,你可以——a、放下思考去做别的事情,新点子通常都是在小憩之后冒出来的;b、涂鸦/作画/上色,把思维导图当做思想内容的“画作”,它可以催生新想法;c、增加空白线条,诱导大脑寻求完整性去进行创造。
- ②“乱七八糟”中其实别有洞天:
在思考过程中,如果冒出来一些想法不属于当前任何分支,又不便于展开,过多零散小分支让思维导图变得“乱七八糟”?
你可以增加一个“不相关分支”,用于存放这些不具有基本分类、看起来毫无联系的点子,某天再看这个分支时,也许它正是你所寻找的“突破口”!
三、关键词/关键图像
- 想要控制和应用无边发散的大脑,需要用层级和分类明确的关键词表达概念。比如,机器与车辆之间的层级关系。
- 关键词用固定的字形,简洁为主,避免过于潦草或模糊不清。
- 适当将关键词替换成图像,让视觉与语言皮层之间建立刺激性的平衡,提高视觉感触力。
- 在笔记中使用简单的代码或符号来代表人、项目、经常反复发生的事情或经过,如数学笔记中的推理用∵/∴表示因为/所以的因果关系。
- 利用通感,让多种生理感觉混合,使用有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动、动觉(肌肉感觉)等词语或图像,也能让你的“创作”更加富有趣味性和影响力。比如“摇晃”、“挣扎”、“奋力”、“苦涩”、“沉重”……当你所使用的词语在你的脑海里激起一个图像的效果,并且这个图像生动、感知性强,那么,它总能让你“印象深刻”。
当你掌握了思维导图的使用原理,真正一步一步的把思维呈现在一张纸上时,你就会发现,只需一瞥,你就能看出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而且关键概念之间的联系一目了然,看着这些关键词,你可以快速地回顾相关论点、论证,你甚至可以随时丰富、美化它。
就像,刚刚经历完一场“精彩绝伦”的“智力对话”。
其实不仅仅是思维导图,这应该是所有好的笔记都能够达到的效果——输入、交互、输出——记忆、分析、创造、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