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阳明,大概有六个供人称呼的名字:王云、王守仁、王伯安、王阳明、王新建和王文成。不过,严谨一点来讲,这些不都算名字,而是不同阶段人们称呼他的方式,每个称呼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1、五岁之前叫王云
王云这个名字,普遍的说法是他爷爷根据自己妻子岑夫人梦见仙人在云中给王家送子,因此叫王云。但这毕竟是传说,真实的缘由恐怕很难得知了。
其实,古人取名是有些讲究的。《仪礼》上说,“子生三月,则父名之。”所以,王云的名字,应该是他三个月大的时候王华给取的,而非爷爷王伦。
2、六岁之后改名王守仁
王云改名的故事应该也已经被大家熟知。说的是,王云五岁不能言,爷爷王伦被某神僧点破,为他改名叫王守仁。不少书上介绍说“守仁”二字是王伦从《论语》里的一句“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选取而来,我只能说可能老爷子也许有这样的想法,但更多的恐怕是当代学者一厢情愿的附会之说。
真实的情况是王伦刚好在这一年为王家修了家谱。他在辈分排行上拟了四句话:守正承先业,贻谋裕后昆,忠孝传家远,诗书绍泽长。
另外,据查资料,王阳明是王家的长孙,他这一辈的名字分别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文、章”。说明,王伦也为后代定下了确定的名字,按孩子们的出生顺序依次取用。王云是守字辈第一个孩子,就用了“仁”字,这就是王守仁名字的真正来历。
3、二十岁后,王守仁,字伯安
《礼记》上说,“男子冠而字之”,意思就是古代男子到了弱冠的年纪,也就是到了二十岁,就要取一个字,以供外人来称呼自己。古人取字,多跟名字和长幼次序是有关联的,不是随便取的字,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所以字也叫“表字”。王守仁的字是伯安。伯,是他的排行,他是王家孙辈中的老大。安,来源于《孟子·离娄上》中的“仁,人之安宅也”。用“安”字是对“仁”很好的解释,我们现在也多用“仁安”一词。
4、31岁后,人称王阳明
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王守仁31岁,因病归越,筑室阳明洞中,所以自号“阳明山人”。在流传下来的王阳明书法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钤印正是“阳明山人”。现在我们称他为王阳明是简称。就跟苏东坡一样,东坡居士才是他的号,但后人多称他为苏东坡。当然,后来因王阳明门生众多,也有人叫王阳明为“阳明子”的。
需要说明的是,“阳明山人”中的山,有两种说法,一说指的是余姚的四明山,另一说是绍兴的会稽山。去看过宛委山阳明洞天的人应该很失望,根本没有洞天福地的样子,倒是有人在四明山中发现了一个很像阳明洞的地方。
而且,我个人更愿意相信王阳明当年是在余姚的四明山修炼。因为他的老家在余姚,从情感上来讲,更加亲近于余姚而非绍兴。可以参考的一点是,父亲王华和阳明自己,都有在龙泉山读书讲学的经历,阳明喜欢在这里活动。而龙泉山是四明山的支脉,他对这里的山水应该更有感情。
另外,关于王阳明的这个称呼,在陆剑民版的电视剧《王阳明》中,王华居然称呼自己儿子为“阳明”,这是不严谨的。古人的字和号,是供朋友之间称呼的,家人肯定是叫他守仁,或小名云儿,如果叫阳明就很奇怪了。
5、50岁后,有人称他为王新建
正德十六年底,明武宗驾崩,嘉靖帝刚继位,尚未改元。因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的盖世功勋,封其为新建伯。因此,后世有人也叫王阳明为王新建,特别是在明代的官员中,以王新建称呼他的不在少数。
这一叫法现在虽不多见,但却是王阳明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这两个角色而言,所获得的最重要的功名。明代的历史上,文官是不得封爵的,但有军功可例外。终明之世,除开国功臣李善长、刘伯温之外,后世仅有三人,很巧的是他们都姓王,即靖远伯王骥、威宁伯王越和新建伯王阳明。
6、死后谥号为“文成”,人称王文成公
王阳明死后,朝廷给了他三个荣誉,一是追封新建侯,一是赐给谥号“文成”,一是准予从祀孔庙,奉为先儒。最后这一点,不算清代的追封,仅在明朝配享从祀的只有四人,即薛瑄、陈白沙,胡居仁和王阳明。
大臣的谥号是朝廷给生前有地位的官员的一种盖棺定论。一般配得上“文”字的,都表示有卓越的影响,是给文官的高度赞许。比如,“文正”的谥号,算是对文官的最高肯定,但一般授予阁臣。因王阳明一生未能入阁,不可能给“文正”的谥号。
《逸周书·谥法解》上说,“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安民立政曰成;德见于行曰成”。这样来看,“文成”的谥号给王阳明,也算恰如其分。
明隆庆六年,谢廷杰首次将阳明先生的相关文章编辑刻印,取的名字便是《王文成公全书》,是为今天诸多版本的《王阳明全集》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