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的道理被人们奉为圭臬,但是,它还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因材施教面对的只能是不同的个人———— 一个人只能学他可以学懂的知识,而不允许把它理解为,因为有了因材施教,就解决了人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难度的问题。也就是说,因材施教从本质上说,它根本就不是解决人认识知识的方法,因材施教只是一种绕过自己学不会的某种知识的方法。所以,因材施教提供的不是学知识的方法,是绕开知识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方法”,“老师不要只教知识,不教方法”。这些口号似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这似乎在暗示,不通过手段,知识是没办法获得的,叫人感觉,知识与方法是一组矛盾,或者叫人感觉,只有方法先行,知识才得以显现。然而,阅读黑格尔的东西,我发现,他的看法是,"科学方法的性质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方法与内容不分,另方面是由它自己来规定自己的节奏。"
以此来看:
1、课堂教学中,学生接触知识与熟悉和掌握方法是同步的,其实就是一体的。
2、在某一知识外部寻找进入这个知识的方法是不存在的。
3、学习者只能面对知识本身,才会寻得方法,即,发现这个知识的直接的过程,是理解这个知识的最好的方法。
4、扬弃浅显知识得过程中,同时获得掌握高一层次的新知识的方法,而这个新方法的生成,必定蕴含在高一层次的知识的内部。而且,学段越高,越要强调知识与方法同一。
所以,动辄就被冠以课堂授课“无方法”的评价是不是有些问题?打个比方,当你教学生学习1+1=2时,不管教师们运用什么外部的方法,如苹果啦,手指啦,筷子啦,其最终,“1+1=2”这个知识,只有回归到其自身内才得以理解————抽象的,只能达到能抽象层次才行。
用以学习知识的方法,有没有能力来源于知识外部?也就是说,通过外部的方法,能不能认识知识本身?很多时候,教师们在听其他教师做观摩课的时候,都有这么一种感觉,就是,不管你在这节课上用上了什么“花活”,在面对摆在眼前的知识的时候,教学难点永远是教学难点,这些“花活”似乎丝毫没有对教学难点的迎刃而解起到什么明显在作用,这是不是说明,打算获得知识,是不能通过外部的方法去完成的,只能靠知识体系内部的,由低级到高级的知识的扬弃的关系去获得。
那么,是不是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提出这么几个“口号”,即:
1、知识的本身就是认识它自己的方法。
2、方法,必定要在知识内部去经验、理解、运用,外部的任何所谓的方法都是对科学知识人为规定,都是先打枪后划圈儿。——即在已知的“果”中,摘取只适合这种人为划定的“果”的“因”。
3、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就是不断扬弃知识的能力,而不在于获得知识自身逻辑以外的方法的多寡。
这样,课堂上很多无谓的用力都可以省一省。那么,会有人反问,那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怎么培养?我的意思是,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可以怀疑,这种意识不是人为硬加给知识的呢?我们为什么寄希望于课堂的知识必定要马上显现于现实中或学生的手头上呢?这是不是变了种的急功近利的表现呢?课堂,是练脑子、练思维的地方,打算教学生解决问题、训练动手能力,蛮可以把学生拉出课堂,出去遛一遛,可惜,就国情而言,我们有没那个条件,所以,把很多本不属于课堂任务的任务,一股脑都塞进课堂上来了,学生总是在成人设计的剧本里操练他们的腿脚,闹得课堂不伦不类。
在知识面前,给一个人所加的前提越多,这个人越需要因材施教。夸张一些说,当一个人面对知识的时候,给这个人学习知识的过程的前面,所加的前提多的叫人无法容忍的时候,那么,这个人一定是智障者。
知识是严肃的裁判者,当你面对某一种知识感觉自身理解能力不足的时候,你只能被这种知识拦截住,或者你只能选择绕过它,或者施教者只能另辟知识领域去引导对方。但是,当绕过这种知识,去学适合他这一个人的别的知识而成功的时候,他便以为,知识会在因材施教面前低下高贵的头颅,但这是不对的,他之所以能在知识萌生面前引以为豪的感觉,那是因为,他只是成功地绕过了他学不会的。但是,这与成功地提供了认识知识的方法无关系。
因材施教,提供的是,能体现某一个人自身价值的方法,而绝不是学习知识、教授知识的方法。有多少位单位的领导,在指导教师们怎么对学困生进行教学的时候,总是拿这句话作论据————“老师们要因材施教,那么,我相信,孩子的成绩一定会好起来。”
可是,当一个孩子对代数这门学科抓耳挠腮并持续抓耳挠腮的时候(这个持续时间有待科学性的论证),你就甭打算在代数这门学科里去因材施教,作为教师,在这个时候,你的任务,就是把代数这门学科里,关乎于因果的规律性的东西给这个学生推演出来就够了。领导们的意思是,叫这位老师绕开代数,叫学困生学点别的试试看。
可惜,老师们错误地理解为,只要找到代数这门学科里的适合于这个学生的方法,他一定能学会。我想,这是在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