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守谐问为学,予曰:“立志而已。”问立志,予曰:“为学而已。”守谐未达。予曰:“人之学为圣人也,非有必为圣人之志,虽欲为学,谁为学?有其志矣,而不日用其力以为之,虽欲立志,亦乌在其为志乎!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譬之弈焉,弈者,其事也;‘专心致志’者,其心一也;‘以为鸿鹄将至’者,其心二也;‘惟弈秋之为听’,其事专也;‘思援弓缴而射之’,其事分也。”守谐曰:“人之言曰:‘知之未至,行之不力。’予未有知也,何以能行乎?”予曰:“是非之心,知也,人皆有之。子无患其无知,惟患不肯知耳;无患其知之未至,惟患不致其知耳。故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今执途之人而告之以凡为仁义之事,彼皆能知其为善也;告之以凡为不仁不义之事,彼皆能知其为不善也。途之人皆能知之,而子有弗知乎?如知其为善也,致其知为善之知而必为之,则知至矣;如知其为不善也,致其知为不善之知而必不为之,则知至矣。知犹水也,人心之无不知,犹水之无不就下也,决而行之,无有不就下者。决而行之者,致知之谓也。此吾所谓知行合一者也。吾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白话翻译:
朱守谐请教我什么是为学之道,我说:“立下必为圣人之志而已。”朱守谐又问我怎么才能立志,我回答说:“为学之道而已。”守谐完全没听懂。我说:“一个人想要为学成为圣人,如果没有必须要成为圣人的志向,即便想要为学,怎么能为学呢?有了志向,而不能每天真切笃实的用功夫,虽然想要让志向立起来,怎么做得到呢!所以说,立志,是为学的心;为学功夫,是立志的事。就好比下棋,每天下棋,每天练习,是事;“专心致志想要下好棋”,就是这专一的心;(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以为大雁马上要飞过来了”的人,学下棋就有了二心;“专心听弈秋讲课”的人,是专心用功的;“想着弯弓射大雁”的人,功夫是不专注的。”守谐说:“有人说过:“如果对事物的认知还不到位,那行动起来也是不真切笃实的。”我自己对于圣人之道还没有体悟,怎么能做得到呢?”我说:“什么叫知?能分辨是非的心,就是知,每个人天生就有。你不要担心自己不能分辨是非,应该担心自己不肯去分辨是非;不要担心自己的智慧不在,应该担心智慧分辨出是非,我们不敢去做。所以《尚书》才说,“知是知非并不难,能真实的去致知,去做,才难。”现在对一个普通人,我们告诉他仁义的事情,他们也都能明白这事善行;告诉他不仁不义的事,他们也都能明白是不善之行。普通人都能明白,守谐你难道不能明白?如果我们明白这个事儿是对的,那就按照良知的指引去笃实的做,就是致知;如果我们明白这个事儿是不对的,那就按照良知的指引不要去做,同样也是致知。人的知就像水一样,对任何事我们的心都是能分辨是非的,就好像水一样都是向下流的,开了口子,水一定会向下流。能果决的按照天性的方向去行动,就是致知的意思。这也是我所讲的知行合一。你还在对我的话有所疑惑吗?其实啊,道说来说去,只有一个。”
这一段非常重要,先生第一次讲出来了,立志,为学,其实也同样是一体两面而已。很多同志会有疑惑,就是必须先立志,可是我今天立个志,明天就懈怠了呀。我这么解释,志,是植根,立志的过程,就是为学的过程,立志的过程就是栽培灌溉的过程,等树木长起来了,根也就粗壮了,就立起来了。如此而已!
心得:行知行合一的问题,其实有些时候真的我们都知道,做的时候不容易,事实上是知是非常难的。
改变我们的认知,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有修养不够,或者是有偏知偏见,当我们读书了以后,我们修正了自己,那么自己的行为就就修正过来了,这就是知行合一。
《学弈》出自《孟子.告子上》,有一个故事《小猫钓鱼》,这个小猫钓着钓着鱼去看那个蝴蝶啦,一会儿就去竹蜻蜓啦,所以他钓不着鱼。这篇文章就是有有别的事儿来发生,就我有时候也是嘴巴里读着读着可能脑子里又去想别的事儿了,这就是没有专心致志,下棋就是下棋,钓鱼就是钓鱼,专心致志才能够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认知不到位,你的行动不会真切的笃实,如果你立志的决心不够坚,那么你在维持的过程中就不够。
先生一直都是在治良知的这个路上,他遇到不同的人,学生也好,敌人也好,老百姓也好,官员也好,都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千古圣贤相传上的一点点骨血。就是在每一篇文章里都能感到他那种无善无恶的心,他那种传承良知的心,他坚持的一生都是那种自渡然后也渡人,成己也成人的这种原则。